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渔业信息网络与水产品流通体系,是指运用互联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传统水产业,逐步形成低成本、高效益的水产品服务体系,它是推动渔业科技进步、加速发展知识渔业的重要基础。加快渔业信息与水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对于做好渔业信息服务工作,指导渔业生产,加大渔业宣传力度,促进水产品的有效流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加快陕西省渔业信息网络和水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十分重视渔业信息体系和水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渔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表现在:
1、我省渔业信息网络传输渠道基本畅通。通过《陕西水利》、《西部渔业》、《三秦渔情》以及各地市的水务信息和渔业相关报刊杂志对外发布,有效地保证了渔业信息的流通。
2、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开始起步,各地区均有中小型的水产品交易市场。
3、通过设立宣传点、散发传单、图版展览,悬挂横幅、现场讲解、电视报道等多种形式,宣传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普及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知识。以“世界水日”、“法制宣传月”、“食品安全宣传月”为契机,深入广泛地开展了《渔业法》、《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省的渔业信息网络和水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1、信息网络体系建设还很不健全,大部分市、县(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都没有建立网站或网页,不仅难以获取渔业信息,渔业信息上报手段也比较落后,信息传递时效性差。
2、渔业信息平台设施不完善,缺乏电脑、数码相机等传递渔业信息的辅助设备,无法获得真实全面的信息,导致信息传递缩水且滞后。
3、水产品流通体系很不健全。到目前为止,全省没有专门的大型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导致水产品交易流通环节缺失,信息反馈滞后,难以满足渔业发展的要求。
二、规划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是发展现代渔业、推动渔业科技进步的关键环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渔业取得长足的发展,水产品产量已连续9年位居世界首位,渔业科技滞后于生产力的问题也日益显露。我国渔业信息化水平低是影响渔业科技发展重要原因之一,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渔业信息化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建立渔业信息共享体系,提高渔业信息化程度,为全面提高渔业宏观管理决策水平和渔业信息化综合服务管理效率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撑。我省的渔业信息化程度相对来说处于全国的落后水平,缺乏独立的信息系统,渔业信息滞后,可靠性差,导致我省水产品流通环节出现问题,自己的产品走不出去,外来的信息也很难获得。所以,建立渔业信息网络是发展现代渔业、推动渔业科技进步的关键环节。
2、是降低流通成本、增加渔民收益的重要手段
通过渔业信息化和水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渔民可以快速的收集和发布水产品供求信息、价格信息及市场动态,从而拓展水产品市场,解决水产品的供需失衡和渔业资源浪费的问题,有效促进水产品流通。水产品交易市场直接面向批发商、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减少了水产品的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对水产品市场繁荣和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促进水产品销量增加,成本降低,促进渔民收入大幅提升。
3、是改善服务方式的重要途径
渔业信息网络与流通体系建设是全面提升技术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构建“数字渔业”,实现渔业管理的信息化和透明化,不仅可以提高渔业管理的决策水平,而且为更好地为渔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二)可行性
1、雄厚的科技力量
我省下设省水产总公司、省水产研究所、省水产供销公司、省水产养殖公司和省水产卫生所,承担渔业科研、技术推广和服务等工作,基本形成了全面承担全省渔业行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机构体系。省内有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做水产品相关研究的大专院校,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为陕西渔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证。
2、较大的渔业资源潜力和发展空间
全省水域总面积690多万亩,其中80%以上为江河等天然水域,绝大部分可供渔业生产利用。近年来经过实施《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天然水域水产品捕捞产量已经由2000年的3205吨增加到2009年的7174吨,天然水域蕴含有较大的渔业开发利用潜力。我省还具有丰富的地热水资源和山涧溪流资源,可发展高效集约化水产养殖。合理利用我省渔业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我省渔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扎实的工作基础
我省省级渔业管理机构体系相对完善,在省水利厅设立陕西省渔业局(加挂陕西省渔政局牌子)和省渔船检验管理局,承担渔业行政管理职能。省市县现有渔政监督管理机构63个、配设着装渔政检查员1350名,渔业技术推广机构76个、职工总数987人。渔业行业的管理工作,已由以生产管理为主,发展为养护资源、发展生产、水产品质量监管与市场发育并举的良好格局。
三、规划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现代网络技术信息化为手段,以实现渔业信息收集、发布、交流和促进水产品流通为目的,建立一个涵盖全省各市、县、区的渔业信息共享体系以及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大投入,切实搞活水产品流通。
(二)发展目标
1、在西安市、安康市、汉中市新建3个水产品批发中心。中心上联水产品生产者,下售给零售商及集体消费群体。建成以水产品批发为主,零售为辅,集渔业物质,短途运输,渔业相关事务于一体的功能全面的水产品流通中心。配备专业化、独立化的冷藏设备、大型电子信息屏等。日交易鲜活水产品达到1000吨,年营销产值10.8亿元。
2、在西安、安康、汉中各建1个水产食品冷冻加工基地。
3、配套建设市场交易信息应用系统工程3个、数据收集传输支持系统工程2个。系统工程建设内容以水产养殖信息为主,包括水产行业动态、水产商贸信息、渔业养殖技术信息、国家水产行业管理政策和服务等方面的信息。提供的主要服务应包括资料查询、业务洽谈、技术支持、广告宣传、信息咨询等多个方面。
四、规划建设内容
(一)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1、在西安市建1个大型水产品批发中心
占地100亩,日交易能力200吨以上, 配备专业化、独立化的冷藏设备,包括低温冷库、冷藏运输车,大型电子信息屏,公布本市场和全国主要水产市场的价格信息。计划投资2000万元(不包括征地费)。
水产品批发市场不仅发挥着集散商品、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等基本功能,还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水产品批发市场应加强产地服务,对生产者提供技术、标准指导;及时向生产者反馈交易信息和供需信息,引导生产,使渔业养殖户和捕捞户可以按需安排生产;市场通过与渔民联合兴办商品基地,稳定掌握优质的货源,来扩大商品流通规模,促进水产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拓展交易辐射面,营运范围不应只局限于本地区,而要延伸到周边西部省份甚至全国范围内。
2、在安康、汉中各建1个日交易100吨鲜活水产品的批发中心
占地50亩, 各投资800万元(不包括征地费)。建设中小型冷库,配备冷藏运输车。
各地区应建立适合本地特点的水产品流通中心。安康处于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水域资源丰富,水产品人均消费量高,年水产品需求量为4.25万吨,但是水产品生产总量不足,可以针对与外省合作交流、名优水产品方面建设水产品流通中心。汉中天然水域资源丰富,水生野生动物种类多,以大鲵为主的特色养殖成为全省渔业发展的亮点,可以针对特色鱼类、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建设流通中心。渭南地处黄、渭、洛河交汇处,形成了集中连片的低湿、盐碱荒滩,为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市水产面积达到5.4万亩,完成水产品产量1.74万吨,生产各种鱼苗3.5亿多尾,实现渔业总产值2.33亿元。
各地水产品流通中心应主要经营当地特色鱼类,兼营一些外地的名优品种;发展渔具、观赏鱼类等休闲渔业产品的流通,满足当地群众各方面的需求;为渔民、生产者和经销商提供收购、仓储、运输、提供价格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3、在西安、安康、汉中各建1个水产食品冷冻加工基地
冷冻水产品日加工量达到50吨,占地120亩,各投资300万元。建设有万吨级大中型冷库,简单初加工设备。
(二)渔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按照“信息资源共享、完善运行机制”的基本思路,建立健全省、市、重点县三级渔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开发渔业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丰富和完善渔业信息采集渠道,构建涉渔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渔业数据库。
渔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1)建设数据收集传输支持系统工程2个。包括省级渔业数据中心和渔业信息采集系统国内采集点。
(2)配套建设市场交易信息应用系统工程3个。主要包括水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绿色食品系统和批发市场价格子系统。
渔业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将为广大渔民、经营者提供水产养殖技术知识、政策法规、水产品贸易信息、全国各地市场行情、交通道路信息、各种水产品供求信息、预期存量等信息。使其能够快速、方便、及时的掌握市场最新动态,了解最新的养殖技术,从而指导养殖生产,实现渔业的科学化、现代化。
五、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
规划建设总投资0.5亿元,其中信息网络体系建设500万元。流通体系建设4500万元。
建设数据收集传输支持系统工程2个,共投资420万元,建设市场交易信息应用系统工程3个,共投资80万元。共投资500万元。
西安市新建1个大型水产品批发中心需资金2000万元;安康、汉中各建1个水产品交易分中心,每个投资800万元,在西安、安康、汉中各建1个水产食品冷冻加工基地,每个投资300万元,共计4500万元。
信息网络及流通体系建设共投资0.5亿元,其中其中:中、省财政专项资金0.17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35%;市县财政配套资金0.0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10%;单位或群众自筹资金0.27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55%。
(二)效益分析
1、可以提高渔业的科技含量
渔业信息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扩大渔民知识面,为推动科学养殖、渔业科技进步、加速发展知识渔业奠定坚实基础。
2、增加渔民收入
渔业信息网络和水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可以减少水产品的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节约资源消耗,实现水产品集约化生产,大幅度提高渔民收益。
3、促进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
渔业信息网络和水产品流通体系加强产地服务,对生产者提供技术、标准指导;及时向生产者反馈交易信息和供需信息,引导生产,使渔业养殖户和捕捞户可以按需安排生产;促进水产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此外,水产品生产加工的规模化逐步带动了渔用饲料、渔具开发、物流、加工机械等相关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推动整个渔业经济向规模化、一体化迈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把渔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提高认识,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渔业网络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工作任务、目标和措施,逐项抓好落实,千方百计促进网络体系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二)加快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有计划地抓好水产品批发市场的规划和建设
增强其集散能力和辐射能力,加强市场交易的规范化管理,保证市场调节机制的正常发挥。建立水产品需求测报、销售统计、消费反馈等信息体系,逐步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适度规模养殖和品种更新换代。引导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生态渔业和名、特、优水产品基地建设,实行产、供、销一体化,企业与农户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加快水产养殖业产业化进程。
(三)积极筹措资金,做好资金和技术保障,加大资金、技术、设备投入
积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以多种形式参与渔业信息网络与水产品流通,充分调动和保护社会各方面参与发展渔业的积极性。努力各方面的项目投入,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应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金融机构贷款、企业资金等社会资金投入渔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形成投入多元化、利益共享的投入机制。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