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江阴申港镇创新村刀鱼和鲥鱼养殖场
晨报“寻刀之旅”近日走访了扬中、靖江,却没能找到一尾正宗“江刀”。最后一站,记者来到了江阴市申港镇创新村。这里有几片貌不惊人的水塘,却是长江刀鱼延续生命的希望之地。“现在刀鱼养殖还没办法实现量产。”养殖基地的负责人郑金良说,希望人工养殖能让濒临绝迹的野生长江刀鱼继续繁衍下去。
性格刚烈、口味挑剔难养殖 郑金良,江阴当地的水产专家,他同时还拥有一个规模很大的生态园。听说记者来采访,他二话不说就将记者带到了水塘边,“我从2002年开始研究刀鱼和河豚鱼的养殖,2005年,河豚鱼养殖已能实现量产,但直到现在,刀鱼的人工养殖还不能算完全成功。”
刀鱼的养殖难度首先在于种鱼的获取。刀鱼性格暴躁,一旦被网住就会拼命挣扎直至筋疲力尽,所以被捕捞上来的刀鱼基本难以存活,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种鱼难度很大。“后来我们采取了灌江纳苗。”郑金良说。所谓灌江纳苗,就是在小刀鱼刚刚从鱼卵里孵化出来的季节,开一条沟渠,把长江水直接引入池塘,鱼卵与鱼苗同时也会被引入塘里。这样成本很高,而且能引入多少要看运气。所幸,这几年来塘里还是引入了不少鱼苗。
其次是繁殖技术。郑金良说,虽然目前养殖基地已经突破了人工养殖刀鱼的难关,但刀鱼暴躁的脾气却又一次成为大障碍。
由于人工授精时需要工作人员把刀鱼抓到手上,导致脾气刚烈的刀鱼拼命挣扎,使得人工繁殖的过程中死亡率非常高。郑金良说,10对进行人工授精的刀鱼当中,有1对能成功繁育就很不错了。
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喂食。刀鱼的口味相当挑剔,只喜欢天然生物饵料。而且刀鱼喜欢“住的宽敞”,无法提高养殖密度,至今亩产只有四五十斤。
禁捕6到8年有望大量恢复 “人工养殖的刀鱼,其肉的鲜度与野生的差不多,但是骨头偏硬,无法体会‘清明前鱼骨软如绵’的趣味。”郑金良说,毕竟人工养殖的刀鱼都是在淡水里长大的,无法和在海水里成熟,然后又洄游到长江里的野生刀鱼比。
但是,郑金良养殖刀鱼目的并非仅限于食用,他希望能够承担延续这一物种的任务。“一旦野生长江刀鱼绝迹后,养殖基地内的刀鱼能成为‘火种’,通过人工放流的方式来重新恢复这一物种。”十年前,野生河豚鱼也在长江中几乎绝迹,当时就是郑金良和水产部门一起放流人工养殖的河豚鱼,十年后,长江里终于又有了野生河豚的踪迹。
不过让他忧虑的是,从河豚鱼的例子来看,恢复种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河豚鱼放流进行了10年,大概放流了600万尾河豚,但现在野生河豚鱼仍然少得可怜。”他认为,与其等刀鱼绝种之后补救,不如现在就亡羊补牢,全面禁捕长江刀鱼。“一条刀鱼的怀卵量有2万到4万枚,假如一条刀鱼能繁育2000条鱼苗,数量就不得了。”郑金良说,他计算过,只需禁捕6年到8年时间,长江刀鱼就可大量恢复。届时重新开捕,渔民、食客都能得利。与此同时,其它一些已经在长江中几乎绝迹的鱼,比如石鲫鱼等也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休
养生息,说不定又会重新回到长江。
“如果不采取禁捕措施,照此速度捕捞,刀鱼灭绝是迟早的事。”郑金良说。
[记者手记] 莫让“长江三鲜”只剩传说 长江鲥鱼、长江刀鱼、河豚鱼被并成为“长江三鲜”,是天下闻名的美味。然而,时至今日,这三种野生鱼类已近绝迹。
长江鲥鱼,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江阴年捕捞量为474.7吨,1983年锐减为2.5吨,之后销声匿迹。据说江阴最后一次看见野生鲥鱼是在20年前。
长江刀鱼,1987年江阴的捕捞量有106吨,2009年仅0.82吨,今年至今连50公斤都不到。
野生河豚鱼也已很难见到,只能看到人工养殖的。
两种鱼的命运轨迹何其相似,让人不禁担忧:鲥鱼的今天,就是刀鱼的明天。
今年的“寻刀之旅”中,每到一处,无论是渔民、鱼贩还是饭店老板,无不流露出对于刀鱼的痛惜之情。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非常纠结的情怀:一方面,他们的生计依仗刀鱼;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忍看到刀鱼因过度捕捞走向绝灭。
生活在长江两岸的人,总是对这条江有着深厚的感情。而现在,长江已经几乎成为一条“空江”,没有多少鱼类能在其中生存繁衍。
所以,我们想发起两条呼吁:第一,大家不要再吃刀鱼了,不要因为口腹之欲,让这种长江独有的洄游鱼类彻底消失;第二,应该长期禁捕长江刀鱼及其它濒危水生动物,让长江重新成为“生命之江”。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