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已过,在松花江滨洲铁路桥哈尔滨段的江面,一泓清水渐露。渔民王顺开根本没想到,在渔网中来回跳跃的,竟是鲫花鱼和鳌花。这些一度在松花江内消失的珍稀鱼类再次出现,令王顺开兴奋不已。同样感到兴奋的还有哈尔滨水产专家、环境监测者及松花江水污染处理专家。最新调研数据显示,松花江哈尔滨江段三类水质断面比例已达到100%,江中珍稀鱼类重现。
欣喜干流水质达三类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综合室主任白羽军拿出松花江水质的监测数据。哈尔滨段水质监测曲线图清楚地记录着近年松花江水质改善的过程:2006年、2007年、2008年,松花江哈尔滨段三类水质的达标监测断面仅为20%,从2009年开始,三类水质的达标断面开始增至60%,2010年达到80%;2011年,这一数据提升至100%,松花江哈尔滨段五个监测断面水质均为三类。
据专家介绍,松花江干流水质达到三类,即可作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重饮松花江水或成现实。
记忆松花江由清变浊
住在江边的老一辈都知道,那时候在江边“小九站”经常有不少穿着“水衩”的打鱼人。那时,沿着江边有好多渔村。江里有乌苏里白鲑、鲟鱼、鳌花、黑斑狗鱼……但从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沿松花江中上游建设的大型重化工业相继投产,沿江的城镇快速膨胀,产生的污染物日益增多,珍稀鱼类逐渐在江中消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姜作发地记录了江水变浊、变污的这一过程。
第一阶段:1958年至1963年,松花江水以工业污染为主,松花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酚”,致使大量鱼类死亡;
第二阶段: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松花江水中的污染物由“酚污染”向“有机污染”转化,“有机污染”主要由“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产生;
第三阶段: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松花江水质逐步改善;
第四阶段:2000年以后,工业污染减少,生活污染增多。
有环保专家给出了一份松花江水质由清至浊的时间表:上世纪70年代,松花江主体水质能够达到三类水;80年代末期,只能达到四类水;到90年代中期,基本上就不能游泳了。
治污全流域停止排污
2000年以来,沿松花江流域的吉林省、黑龙江省重在治理工业废水的排放和生活用水的再处理,使松花江水的水质逐渐改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姜作发介绍,过去由于污染,日本七鳃鳗、乌苏里白鲑、鲟鱼、鳌花、黑斑狗鱼等许多珍稀名贵鱼类在松花江中数量濒危,资源枯竭。这些年,松花江通过污染治理,珍稀鱼类已经开始重新在松花江中,且其种群数量还在不断增加。2010年,姜作发在进行松花江干流调查时,采集到鱼类种类已经达到64种。鱼儿的大量出现,是松花江水环境变好最有力的佐证。
期许构建多水源格局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军长期从事松花江水净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参与了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应急处理的全过程。他认为,松花江回归水源地是必然的。马军说,2005年的水污染事件爆发,凸显出水源地单一结构的脆弱。
马军认为,松花江回归水源地的优势明显,一是“近水”可充足保证水量安全;二是松花江水硬度、碱度适中;三是水库水虽稳定,但一旦受到污染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如果松花江重担重任,与磨盘山形成共同的水源格局,将成为哈尔滨市供水安全的“双保险”,这也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据了解,目前国家重大水专项已经围绕北方寒冷地区典型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开展了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开发出的预氧化、高效沉淀、微气泡吸附、高级氧化和膜分离等净化技术,为现有水厂进行升级改造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储备。因此,目前可围绕哈尔滨城市供水规划,着手针对开发和利用松花江水资源进行技术方案的前期准备工作,逐渐实现哈尔滨市多水源供水,从水量和水质两方面确保全市人民生活用水的安全。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