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1972年2月21日,也就是40年前的今天,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中国进行历史性的访问,开始了中美外交的“破冰之旅”。这段历史在今天已经成为中美外交史上的佳话,但也许有很多人却并不知道,款待这位远方尊贵客人的国宴中,就有来自北黄海深处的獐子岛野生大鲍鱼。
獐子岛野生鲍鱼体大肉厚
1971年10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抵达北京后,与周恩来总理正式敲定,美国总统尼克松将于1972年2月21日正式访华。一向主张“外交无小事”的周总理开始为中美谈判殚精竭虑,连客人访华期间的菜谱都要亲自审定。
为了接待好客人,周总理决定准备1000公斤新鲜鲍鱼,让尼克松充分领略一番东方大国的饮食文化。当时中国品质最好的野生鲍鱼就出自黄海深处,于是国务院把采捕任务下达给辽宁省,辽宁省又落给大连市,大连市则选择了长海县,任务最终落实给了鲍鱼资源最丰富的、素有“鲍鱼之乡”美誉的獐子岛。
1971年12月,正值数九隆冬的季节,獐子岛人民公社的领导找到当时任潜水队队长的王天勇,给他布置了这项国务院交办的重任:必须在翌年1月底,采捕到1000公斤个大肉肥的鲜活鲍鱼。
听到这个消息,王天勇当时真有点不知所措,数九寒天,采捕区水温已经降到零摄氏度以下,作业条件极为恶劣。按照老规矩,潜水队早就收船上岸了。而且富有采捕经验的王天勇知道,冬季里鲍鱼还不知藏到哪儿去了,要采捕到这么多鲍鱼,容易吗?但王天勇和他的伙伴们没有犹豫,凭着多年的海上采捕经验,开始了艰难的寻鲍作业。
鲍鱼找到了,潜水队一片欢腾,几天来沉闷的气氛被一扫而光。趁热打铁,王天勇套上潜水服直奔海底,采捕鲍鱼,仅第一天就捞上来100多公斤。他们一鼓作气干了几天,换到了獐子岛以南一块叫“南洋”的海区,此时王天勇心里一阵惊悸。因为这里水深流急,礁丛密布,不仅鲍鱼多,还是鲨鱼经常出没的地方,伙伴们都有些胆怯。大家劝王天勇:“咱们再换个地方吧,千万别喂了鲨鱼啊 !”王天勇摇摇头,“这里的鲍鱼肯定多。要想早日完成上级交给咱们的任务,还真得往这
"龙潭虎穴
"闯一闯!再说,咱闯海人还能叫几条鲨鱼吓破了胆?”
时任潜水队队长的王天勇
于是,王天勇穿上潜水服,义无返顾地扎进海里。所幸的是,他们并没有碰到鲨鱼,也许它们更怕冷,早离开这水寒彻骨的地方了。
挤过海面上厚薄不均的浮冰,王天勇他们的采捕船来到了惯常的采鲍海区。当时正值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潜水船上的社员冻得都瑟瑟发抖,手脚几乎不听使唤。潜水队员一出水,本来就十分笨重的潜水服立刻被冻成明盔亮甲,一拍“哗哗”地掉冰。
更危险的是,因为温度太低,专门为潜水员输送氧气的塑料管很容易被冰冻住。
为了确保潜水员的人身安全,潜水船上的人员要不断地清除附在管子上的冰块儿,难度实在太大了。可王天勇他们又没有退路,因为负责运送鲍鱼的灰色军舰一直停泊在港湾里等待装货,若完不成任务,怎么向上级交待?
獐子岛是有名的“鲍鱼之乡”,王天勇坚信会找到鲍群。可他亲自下了几次水,却连一只鲍鱼的影子也没见到。王天勇这位潜水“把式”既着急又纳闷,鲍鱼都跑到哪里去了呢?在冰海寒水中,他一次次潜入海底观察,在水下沿着一座座礁石上下寻找,一连找了7天。4米处没有,6米处也没有,他一米一米地往下潜,直到10米深,终于发现了奇迹。原来鲍鱼都顺着海床转移到深水处的礁石根生活去了。
经过100多次下潜,王天勇沿着海床的岩礁一路找下去,在二三十米深的海下礁丛中发现了更多的越冬鲍鱼,有的地方更是挤得密密麻麻。
连续干了近10天,王天勇和他的伙伴们共采上来1500多公斤鲍鱼。从中选出的1000公斤优质鲍鱼装上军舰,转乘飞机,顺利运抵北京,如期出现在尼克松总统一行在京期间的宴会上。
獐子岛鲍鱼作为国宴主打菜肴招待首次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1972年2月21日晚,周恩来总理为欢迎尼克松总统一行举行晚宴。尼克松与尼克松夫人享用了非常丰盛的晚餐,有鱼翅、椰奶炖鸡,以及獐子岛鲍鱼。当尼克松听说这些新鲜的鲍鱼采自冰封雪飘的黄海深处时,不禁为中国人的好客而感动。周恩来总理对此非常满意,在上海《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后,他致电辽宁,表扬大家都是中美谈判的“幕后英雄”。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