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渔期,渔船都停泊在渔港
太滆村是竺山湖边“因水而生”的小村庄,网起网落,帆影点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渔民,但如今,靠湖吃饭的渔民已经不多。50年间,太湖鱼类已消失近半。
现象:洄游性鱼类基本绝迹
在太湖里生活了一辈子,渔民鲍阿大说,每年捕鱼一人能赚好几万元,收入还算可以,但是能捕到的品种少了。以前一网撒下去,能捕到点大的螃蟹,还有好多甲鱼,现在好多年都看不到了。鲍阿大的感受也反映了太湖里鱼类品种的变化。
据《2011年江苏省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太湖水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均劣于地表水三类标准,湖泊水质中氮、磷含量偏高。入湖河道中重金属含量偏高。监测表明,上世纪60年代太湖有鱼类106种,现存鱼类仅60多种,洄游性鱼类基本绝迹。
目前太湖水生高等植物分布面积已经减少了126平方公里,分布范围大幅度缩减,群落组成趋于简单,沿湖岸大型挺水植物消失。野生鱼类资源的萎缩、减产和鱼产品质量的变坏正成为一个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原因: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武进渔政站副站长单军说,太湖里有记载的鱼主要分为三类,一种是在太湖定居的鱼类,如鲤、鲫、鳊、鲚和银鱼等;一种是江海洄游性鱼类,如鳗鱼、鲥鱼和东方鲀等;还有江湖洄游性鱼类,草、青、鲢和鳙鱼等,在繁殖季节到长江流水环境产卵,繁殖后再回到湖中肥育。
50年间,太湖鱼类消失近半,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受到自然环境的改变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干扰。近30年来,沿湖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使得原来清澈见底的市内河道和郊区湖荡,水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很多成了鱼虾绝灭的水源。很多鲜鱼当中含有工业废水中的酚、氰、汞、铬、砷等元素以及生活污水中的磷、氮和农药中稳定性强而难以分解的有机氯等有毒物质,煮熟后常带有浓郁的“煤油味”而不好食用,同时对市民的健康也产生了有害的作用;
二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沿江通江口和沿湖先后建立了百余座闸坝,阻隔了太湖和长江间的鱼类通道,导致不少洄游性鱼类不能到达产卵场进行繁殖。上世纪60-70年代又开始“围湖造田”,并且水草湖区被过度开发利用,缩小了鱼类的繁育场所。现在太湖的经济鱼类主要有20余种,主要是刀鲚、银鱼、鲤、鲫、团头鲂、草鱼、青鱼、鲢和鳙等;
第三则是过度捕涝以及非法捕捞,每年的80%的鱼都会被捕捉,比如高踏网,一网就是几万斤,大小通吃,使鱼的繁殖受到很大影响。
增殖放流,希望更多的市民来认捐鱼苗
“去年,我们一网下去,银鱼好几百斤,我发现太湖里的鱼明显多了。”渔民鲍阿大说。去年,太湖银鱼的产量再创新高,达到2000多吨,比五六年前增加了4倍,追平1991年的历史最高水平。
为啥银鱼这么多?鲍阿大说,因为银鱼对水质很敏感,喜欢清澈的湖水。为治理太湖,2007年以来,江苏省用于太湖治理的资金达到了659亿元,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说,经过多年的努力,太湖目前已经由重度富营养化转变成了中度富营养化。太湖的水正在日益好转,生态功能正在逐渐修复。
“水域生态养护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常州市渔政监督管理站站长吴建敏说,除了污染的控制,另外就是生物治水,大力实施“以渔活水”科学措施,今年太湖将投放花白鲢鱼1200万尾,利用花白鲢鱼其摄食水藻和浮游生物等特性,带走水体中氮、磷等物质,提升太湖水环境。同时,还能丰富太湖渔类种群结构、完善湖体生物多样性,大大丰富市民的餐桌。
他说,洁净母亲湖,需要我们的共同参与,希望更多的企业和市民来认捐鱼苗,只要捐出6毛钱,就能买1尾食藻花白鲢。“放流一条花白鲢,活了一片太湖水”,有捐助意向的,请打常州市渔政站电话:81668010。渔政部门会将所有的捐款用于购买鱼苗,投入湖中,全程接受社会的监督。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