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任春光很会养鱼,他养的斑马鱼总是肥肥壮壮。不为观赏,不为卖钱,只为做实验。
他是一名博士生,研究斑马鱼的造血和血管发育,每周都要采集斑马鱼胚胎做实验。喂鱼、收集鱼卵……这些事十分繁琐、周而复始,他必须保持耐心——因为这是科研的基础,承载着他的科学梦想。
给2000颗鱼卵一一“打针”
任春光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的博士生。他做科研,一项重要内容是养鱼、收集鱼卵。早上8点不到,他就到了位于瑞金医院科技楼地下室的斑马鱼房。今天是斑马鱼交配的日子,大鱼产下的小胚胎将是他这一周做实验的材料。
一个设计独特的双层小塑料缸是斑马鱼的“洞房”:内层缸中间有块隔板,将鱼缸均匀分成左右两半,分别安置公鱼和母鱼;缸底则有特制的栅栏,产下的胚胎会通过栅栏的缝隙滑到外层缸缸底,避免馋嘴的父母偷吃鱼卵。
斑马鱼“合卺”不在黑夜而在白天。前一天晚上,任春光已把公鱼、母鱼分别放入小缸的左右隔间。第二天一早,待模拟白天的灯光开启,他就抽去中间的隔板。在光的刺激下,公鱼会立刻追着母鱼“求欢”。半个多小时后,两三百颗受精鱼卵慢慢沉入了外层缸的底部。
任春光小心地将鱼卵移到干净的胚胎皿中。鱼卵的直径不到1毫米,躺在培养皿的营养液中,好像一份微型西米露。
这次,任春光一共交配了10对斑马鱼,收集到近2000颗鱼卵。接下来,他要往这批鱼卵中注射一个人工合成的很短的RNA,它将关闭某个血管相关的基因的表达,造成胚胎血管发育异常。
他把鱼卵整齐排列在培养皿底部凹槽中,用一根极细的玻璃针管插入鱼卵。借助显微镜和注射仪,他将十亿分之二升溶有这种RNA的液体,注射进单个胚胎。近2000颗鱼卵,每一颗都要注射。待所有鱼卵注射完毕,已近中午。对任春光的实验计划来说,这刚开了个头。去年,他发现在自己养的十几个品系的转基因斑马鱼中,有一个鱼系的血管发育明显异常。这次他就要用这批胚胎筛选一批药物,试图从中找到下一步实验的头绪。
承受实验“阴性结果”的打击
6小时后,他从实验室回到鱼房,从恒温28℃的培养箱中取出培养皿,开始在显微镜下一粒粒挑选鱼卵——正常发育的胚胎被留下,而那些畸形、未受精、死去的胚胎,被剔除。
用镊子拨弄胚胎时,动作一定要非常轻柔,否则会把娇嫩的它们弄破:发育不足10小时的胚胎一旦弄破外膜,就像散黄的鸡蛋,无法挽回。
1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离开鱼房,任春光回实验室查阅文献。等晚上8点半,胚胎发育到12小时,进入血液和血管发育的关键阶段,任春光又来到鱼房,开始筛选药物。待再次把胚胎送回培养箱,时针已指向晚上10点。
“该回家了!明天又要一早就来。”任春光说,硕博连读6年如一日,他每天都做数小时实验,每天分析和整理实验结果、查阅最新文献资料、拟定下一步实验计划,还要不定期跟导师、同学交流课题进展情况。
他要承受实验“阴性结果”的打击:建立转基因系时,有时一批上千个转基因鱼卵居然没一个能成功转入基因,结果,从注射基因片段到养大成鱼,3个多月操作全都白费。他从6年前开始陆续培育的十几个基因突变家系的斑马鱼,竟然全都肥肥壮壮,没一个出现异常——那就做不了下一步科研了!
幸而,最新培育的那个品系的血管有了异常。当他在荧光显微镜下看到畸形的血管,兴奋得把眼睛揉了又揉,生怕看错。他说,那就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突然看到了一点流星似的光亮。
他的博士论文,正是要沿着这一点流星的光亮探索下去,直至找到隐藏在夜幕后的那片光明:揭示引起血管发育异常的分子机理。
用严谨看住“要结果”的心
显微镜下,斑马鱼胚胎宛如一幅铅笔素描,心脏一下一下搏动,紧贴着脊椎的动脉和静脉中,透明的血液随着心脏的节律流动着……
第一次看斑马鱼的心跳和血流,感觉多么美妙!可一看六七年,未免“审美疲劳”。任春光说,再“疲劳”也要仔细观察,可不敢错过任何细节,也不能把客观的实验结果硬往设想中套——这是他的导师刘廷析老师千叮咛万嘱咐的话。
科学家在做实验前,总会预先设想自己要的结果,而细节繁复、时日冗长的实验,考验着科学家的定力。任春光说,我们必须客观真实地描述实验结果,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导师教我们看文献时,要我们特别注意这论文出自哪个实验室——因为以严谨著称的科学家所在实验室出的论文,才是更可信的。”
博士毕业后,任春光想申请做博士后研究,正式开始职业科研生涯。他喜欢那种在未知的黑暗中探索光明的乐趣。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