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记者 吴彦 年近50岁的
天津陈女士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每年除夕夜都是家里二十多口人一起过。回忆起这些年的年夜饭,陈女士不禁感慨“生活真像歌里唱的一样,越来越好了”。从凭证买上2斤鱼到近千元的大闸蟹,陈女士家的年夜饭越来越丰盛。
上世纪
70年代
食品金钱都匮乏
“从小时候算起,我印象比较深的是70年代,家里一共5口人过年,花的是我父亲的工资,每月大约50元。”当时,陈女士每年腊月二十三那天都要帮母亲和面、糗豆馅儿,陈女士的母亲魏老太太已经年过八旬,她回忆说:“那时,每到过年卖馒头的就早早回家了,所以每家每户都得自己蒸馒头,再说,也图个‘蒸蒸日上’的讲头。还有,那会儿豆馅儿不好买,家家都是用粮店供应的红小豆自己糗。”
陈女士对当年的年夜饭还记忆犹新:“炖猪肉烩白菜、粉条、冻豆腐是年年必有的保留‘节目’,而且冻豆腐绝对纯天然,不像现在还要用冰箱、冰柜的,买来鲜豆腐直接往外边一扔就成了冻豆腐。还有独面筋,也是当时的代表菜,小时候我经常做。”
账本
炖的猪肉多是带骨带皮的,七八毛钱一斤,一家也就买5斤;包饺子用的猪肉馅块八毛钱一斤,全家也就买一斤多肉馅;大白菜当年也就2分钱一斤,这可是当时家家的必备菜,每年入冬各家都得储存个两三百斤。过年最难得的是有鱼吃,凭副食本可以买到2斤左右带鱼,全家都稀罕。再有,就是过年一般家里都会买点酒,大多是一两块钱的直沽高粱。陈女士说,当时家里人口也少,10来口人的一顿年夜饭也就花销十多元,“而且,年年吃的基本都没什么变化,当年不只没有钱,吃的东西更匮乏。”
上世纪
80年代
鸡鸭鱼肉全上桌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就参加工作了,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改善了些。”当年参加工作不久的陈女士月收入已经在50元左右,但她说,比起家庭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市面上能见到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了。“腊月二十三还是自己蒸面食,豆馅儿的、红枣的、甜咸儿的,还有刺猬形状的、老鼠形状的……种类比以前多多了,不过蒸的数量就少了,因为正月里能搭着米饭吃,不用每天啃馒头了。”
当时,年夜饭最大的变化就是,饭桌上忽然多了鸡鸭鱼,“当然不是每一样都能够上桌,买了烧鸡就不置办鸭子,如果鸡、鸭都齐了,就不做鱼了。”在陈女士的印象中,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印象中,年夜饭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渐渐丰盛的。什么炒肝尖、木须肉、整鸡整鸭、宫保鸡丁、四喜丸子、素什锦,基本都能在过年的时候端上桌了。”
账本
当时整鸡整鸭基本都是3块钱一只,拳头大的四喜丸子2块钱就能做4个。而且,年夜饭必不可少的饺子,开始有了三鲜馅儿,“不像之前只有猪肉白菜”。“大家过年都喜欢喝点儿酒。”陈女士说,当时酒品市场已经非常丰富了,除了杜康、四特等白酒,市面上还多了勾兑的果酒,有山楂酒、桂花酒好几种。当时家里过年已经有十多口人了,年夜饭的酒菜花费大概要二三十元吧。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