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浙江衢州市衢江区的养鱼大户许国建在全旺镇养了8年鱼。12月19日,记者来到全旺镇尹家水产养殖基地,许国建接受采访时却连连叹气。“这条鱼,我早就看好的。可惜,我没有养成功。”许国建相告,黄颡鱼是水产名特优品种,市场前景好,在本地销量大,价格也不错。
2009年,他试养了5万尾黄颡鱼苗。到了第二年,平均每尾鱼已有100克重。“当时,我已经与一名贩鱼的客商谈妥,上门收购价是每公斤26元。”可是,因为养殖技术不过关,黄颡鱼的颜色不对,该客商要求以每公斤16元的价格收购。对此,许国建不同意。可是,过了2个月后,由于这批黄颡鱼的品质差,一直难卖上好价钱,最后,他不得不以每公斤12元价格销售了。一算成本账,许国建第一次规模化养黄颡鱼却亏本3万元。
今年,不服输的许国建决定再养。为了解决卖相问题,他还专门请教浙江省一名淡水鱼养殖专家。这名专家向他保证,这黄颡鱼的颜色问题容易解决。“黄颡鱼是养下去了,今年却被一场大水冲了个精光。”许国建说,受洪灾影响,养殖基地的鱼塘有的受淹,有的被冲毁,大批的太阳鱼、黄颡鱼逃走,损失60万元。
成与败关键在技术 今年,浙江龙和水产养殖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双其却将黄颡鱼养殖成功。12月16日,我们来到龙游县寺后畈的省级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只见阡陌纵横、鱼塘相连。张双其介绍说,龙和公司寺后畈的养殖基地总面积213亩,其中水域面积180多亩,分为西湖醋鱼原料鱼养殖区、名特优鱼养殖区和垂钓区,养了草鱼、青鱼、鲈鱼、黄颡鱼以及黄鳝等鱼类。
今年4月,他试养了两个水塘的黄颡鱼,每个水塘面积5亩左右。为了养好黄颡鱼,他还专门聘请原上海水产大学毕业的技术员郑小华作技术顾问。“衢州地区目前还没有黄颡鱼的鱼苗,我们是从湖州引进的鱼苗。”郑小华说,黄颡鱼的品质好,肉质细嫩,无肌间刺,是农业部推广的名特优品种。一般养到100克以上,就可以上市。
“黄颡鱼的成活率在90%以上,我们能养殖成功关键是技术过关。”今年,养殖基地引进的黄颡鱼苗每尾有30克至35克重。他们在两口水塘里,各放养2000尾鱼苗,而今,平均一尾黄颡鱼已达250克以上,大的有400克重。郑小华分析说,黄颡鱼是杂食性的鱼类,既喂鱼饲料,也吃些小杂鱼。一般一尾母的黄颡鱼长到15厘米以上,开始产卵,也就放缓了生长速度,农户养黄颡鱼应多挑选些公的来驯养,这样产量高些。
黄颡鱼如果靠自然繁殖,鱼苗的成活率低,加之是近亲繁殖,品质易退化。因此,农户应该从广东、湖州一带的繁殖场引苗种,再养殖。一个5亩大的水塘,可放养2000尾至5000尾鱼苗。“我们因为是第一年试养,所以才在一个水塘放养了2000尾鱼苗,由于密度不高,容易成活。”
垂钓价一公斤50元 张双其除了在两口水塘里专门养黄颡鱼,还在几口鱼塘里放养了几百尾黄刺进行混养。“相比而言,鱼塘里混养黄颡鱼,黄颡鱼的生长速度要慢些,一尾黄颡鱼才3两重。”郑小华说,由于大面积养殖黄颡鱼不仅需要技术,还得要解决批量销售的问题,因此,不少养殖户只将黄颡鱼作为一种副产品来养,大多采用混养的方法。
张双其告诉我们,黄颡鱼最适合垂钓,一公斤卖50元。这样一来就提升了黄颡鱼的商品价值。而每公斤黄颡鱼的养殖成本是24元左右,销售价是30元。“双休日,到我们这儿垂钓的人相当多,一天有二三十辆车。”今年,“龙和”养殖基地已被客人垂钓去750公斤黄颡鱼。
今年4月,龙游石佛农民郑建富从当地信用社贷来39万元养起鲈鱼和黄颡鱼。他采用鲈鱼与黄颡鱼混养的技术,已养下175公斤黄颡鱼苗。“我放养的密度低,现在每尾黄颡鱼已有3两重。”他说,这种黄颡鱼与鲈鱼一样,属名特优鱼,垂钓的价格也相同,每公斤卖50元。目前,到他渔家乐休闲的城里人已钓走了5万多元的鲈鱼和黄颡鱼。
编后话 衢州日报自9月下旬推出“衢州特种养殖业观察”系列报道以来,至今已发了12篇。记者通过深入基层,亲身体验,细致采访,写出了一篇篇来自现场的鲜活文章,让读者明白了一个道理:衢州农民是好样的,衢州的特种养殖业是大有“钱”途的。
衢江区农民黄雪康因为养猪风险大,被逼着走上多种经营之路,改养起野猪,而野猪的大批量繁养成功后,为了打开销路,又被逼着去城里开专卖店,从而闯出了一个新天地。有“国内养蛙第一人”美称的开化农民叶理荣,之所以养殖石蛙成功,关键靠坚持,为了掌握技术,交了6年的学费。还有,交了50万元学费,才掌握了竹鼠养殖技术的龙游农民吴文慧等等。纵观这些养野猪、养梅花鹿、养竹鼠、养豪猪致富的农民,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敢于冒风险,不怕失败,能够坚持不懈地在失败中掌握养殖技术,闯出市场,重现生机。
当然,搞特种养殖确实有风险。本来,泥鳅的养殖在龙游已渐成规模,可是今年一场洪灾却让养殖户损失惨重。还有蜈蚣养殖,石佛村的郑建富由于技术没掌握,就冒险投资,结果却亏本7万元,这才被逼着改养鲈鱼和黄颡鱼。因此,农户选择特种养殖业时,投资需慎重。
由于12篇文章,已基本上给衢州市的特种养殖业绘出了一个轮廓,已起到抛砖引玉、以点带面的启示作用,经常有读者打电话编辑部,要求帮助寻找养殖人的联系方式。鉴于已达到我们的报道目的,故此,该系列报道到今天止也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