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2011年度水产风云榜年度技术
罗非鱼链球菌病疫苗
获奖理由:
疫苗免疫是公认防病的最佳手段,但投入耗时费力。近三年愈演愈烈的链球菌病害横扫整个华南罗非鱼养殖业,几种屈指可数的水产疫苗受到高度的关注。广西所能够在多家科研、企业中脱颖而出,在于它在罗非鱼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和扎实细化的基层工作。
|
专家票数 |
网投与手机
短信票数 |
票数 |
4 |
218 |
总得分 |
37.6 |
罗非鱼链球菌疫苗还需较长时间才能大范围推广。
罗非鱼链球菌病疫苗:探索多年待量产
《农财宝典》记者 周见喜
从一味期盼药物的治疗效果,到转向疫苗的研发,再到疫苗进入中试,期间所经历过的时间,对于养殖户来说过于漫长,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多个企事业单位对外宣称,罗非鱼链球菌病疫苗已经在实验室阶段研发成功。以广西水产研究所为首的一批科研单位,更是早在2010年就宣布疫苗进入中试阶段,一旦相应条件成熟,批量生产并且进行正规化销售渠道,将指日可待。
被病害逼出来的疫苗
“罗非鱼链球菌病近两年内恐难避免,我们只能从提前预防入手,来降低发病率。”在2011年11月8日广西南宁举行的“第八届罗非鱼产业发展论坛”上,业内有关专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专家认为,从行业现状分析,种种诱发病害暴发的因素仍将长期存在,养殖户不可大意。2009年,罗非鱼链球菌病首度大面积流行,南方四省罗非鱼主产区无一幸免,当年的惨状还令人心有余悸。2010年夏天,链球菌病再度来袭,涉及范围更广,令养殖户苦不堪言。“明年还会不会这样?”成为养殖户最大的担忧。
对于发病原因,早在数年前市场上就对链球菌病难遏制的起因进行过分析。经调研分析,饲料质量、苗种品质、滥用抗生素、养殖环境恶化等都是诱因。饲料在给罗非鱼带来物质和能量来源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有损健康的成分,如油脂氧化中间和终产物、饲料霉菌毒素、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等,同时也包括饲料营养的不平衡性。这些都可能导致鱼体健康受到影响,严重的是使鱼体肠道、肝胰脏受到损伤,导致生长效果不好、疾病增加等情况,在高温季节更显著。
此外,市场单方面追求高生长速度的某些品系罗非鱼,鲜有关注其抗病能力;养殖利润低下时不用或少用调水产品,导致水体环境恶化;养殖户对病鱼的不规范处理,滥用抗生素,催生抗药菌;以及天气多变导致罗非鱼应激强烈等,都对链球菌的大规模暴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除此之外,耐药菌株也在逐步增多。据资料显示,2011年对广东、广西、海南三地10个不同的罗非鱼养殖场采样分离出罗非鱼病原菌60多株,包括无乳链球菌50多株,嗜水气单胞菌5株。
理论上而言,罗非鱼链球菌病可从生态(轮养)、药物、免疫防治(疫苗)三个层面开展。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疫苗似乎成为最好的选择。也正是因为看到这方面的潜力,包括广西水产研究所、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以及通威等企业,都在致力于研发链球菌疫苗。就当下进展来看,均表示在实验室阶段举得成功,其中广西水产研究更是早在2009年就对外宣布,链球菌疫苗可进入中试阶段。
广西所的突破
据介绍,广西水产研究所从2006年底开始探索和实施罗非鱼链球菌病口服疫苗的研发,2010年6月在实验室获得突破,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底在广东、海南及广西南宁周边共选择了14个养殖户进行疫苗田间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2011年5月开始在广东、海南及广西进行了疫苗生产应用示范。据广西所罗非鱼疫苗研究项目负责人介绍,该研究在口服疫苗领域若干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包括:1、结合特异性粘膜免疫佐剂开发、纳米微粒技术、免疫细胞靶向诱导及蛋白工程技术于一体形成的肠道免疫耐受屏障的突破技术;2、利用多种方法对病原进化变异与抗原免疫原性进行比较研究获得稳定的可产生交叉免疫保护的疫苗菌株;3、获得了一整套疫苗批量化生产工艺技术参数;4依据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四省气候、养殖模式及不同规格罗非鱼制定了针对性的疫苗免疫程序;5、建立了较全的罗非鱼链球菌病原库,共收集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重庆及美国、越南流行菌株142株,病原覆盖了我国广东、广西、海南及福建四省罗非鱼主要养殖区。
广西水产研究所负责罗非鱼疫苗研究工作的陈明在接受农财宝典记者采访时表示,2010年实验阶段研发成功之后,即在各地进行中试,并且于2011年分别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共选择40位养殖户进行疫苗应用示范。“我们示范的效果都非常好。”陈明告诉农财宝典记者,海南的10个疫苗应用示范中,除1个养殖户由于发病后应用疫苗造成免疫失败,其余9个养殖户在5月初至7月初均显示了良好的免疫保护率,在周边鱼塘发生链球菌病导致死鱼情况下,80%的免疫鱼塘未发病,20%的免疫鱼塘死鱼数比未免疫鱼塘减少在85%以上。广东则选择链球菌疫病高发的湛江(1个)、肇庆(13个)、惠州(4个)及清远(1个)进行了疫苗应用示范。疫苗表现都非常优异,“广西的免疫效果也很不错。”
陈明表示,口服疫苗在整个疫苗研究领域(包括人用和畜禽用疫苗)是最难的。“我们团队研发该疫苗用了5年时间才有突破。”他告诉记者,2010年4-9月,广西所在实验室反复进行了4次重复试验验证疫苗的有效性;2010年10月-2011年2月在广东、海南及广西选择11家养殖户进行疫苗的生产应用安全试验;2011年3月-5月在南宁选择3家养殖户进行疫苗生产应用效果检测试验(对免疫鱼塘的罗非鱼进行攻毒感染试验)。“在各方面数据理想的情况下我们才进行疫苗生产应用示范,示范的目的是全面掌握疫苗生产应用各项数据和使用经验,为疫苗的真正应用提供保障。”
疫苗推广的无奈
虽然疫苗研发技术已经成熟,但是在水产养殖领域,免疫防病意识远远不够。“这种局面与养殖历史有关,与目前市面上产品缺乏有关,与养殖生产免疫技术人员很少有关,与养殖户整体专业素质有关,与政府投入及引导有关,等等。”陈明表示,水产疫苗应用相配套的技术、人员及设施等相对于人、畜禽都远远落后,甚至是空白,给疫苗的推广示范带来很多困难。因此,要真正使免疫预防在水产病害中发挥主力军作用,需要政府、科研人员、社会及养殖户共同努力。
“另外,养殖户普遍对疫苗认识有些误区,总是觉得用了疫苗之后,就能够达到100%的保护,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广西水产研究所负责疫苗研发的工作人员表示,如用疫苗后就不会死鱼或发病是不太现实的想法。因为疫苗均有其保护率,不可能100%的保护。如用疫苗就等于不能用抗生素,因为两者各有优势,疫苗的应用可以大量减少抗生素使用量,在必要时可以辅用抗生素;如发病后才用疫苗,这样更经济等等,其实发病后是不能应用口服疫苗的。另外,疫苗实验室数据和生产应用数据存在区别。拿广西水产研究所研发的疫苗为例,该疫苗在保护期上区别较大,实验室4次免疫后可保护3个月,而生产应用从3次基础免疫后每次免疫保护期在25-28天。产生这一区别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上病原菌、水温、水质、养殖密度及鱼体质等因素形成的综合发病压力比实验室单纯的病原菌压力大。
养殖户的不信任,成为科研人员的难言之痛。陈明曾经公开撰文表示,面对连续3年的罗非鱼链球菌大流行和大暴发,我们作为从事该项研究的人员理应站出来,深入养殖一线将养殖与生产结合,使研究能真正应用于生产为养殖户服务。“但在大灾大难面前,我觉得养殖户和研究人员应该在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共同面对,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采取正面积极的态度和方式进行处理。只有这样,疫苗才能真正为生产服务。”同时,他也很无奈地表示,疫苗的信誉是在使用过程中慢慢积累的,应用前疫苗本身是没有任何信誉。“如果因害怕失败或经不起失败而不去实践,我想那所谓的信誉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还会继续做下去。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