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破译扇贝基因密码,改良扇贝品质
发布时间:2012/1/3 10:22:16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罗诗吟
我来说两句(0)
核心提示: 在市场上,扇贝是众多青岛市民钟爱的小海鲜。在常见的栉孔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这三种扇贝中,土生土长的青岛扇贝——栉孔扇贝最受青岛市民欢迎。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扇贝是岛城市民餐桌上的家常菜
我国首个海洋动物物理图谱在青岛诞生专家改良基因让品种退化的扇贝“壮”起来
在市场上,扇贝是众多青岛市民钟爱的小海鲜。在常见的栉孔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这三种扇贝中,土生土长的青岛扇贝——栉孔扇贝最受青岛市民欢迎。然而,近年来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栉孔扇贝病害频发、种质退化,本土扇贝个头在减小,鲜味也在下降。昨日,记者从中科院海洋所获悉,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青岛科学家成功绘制出栉孔扇贝的物理图谱,这也是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的第一个物理图谱。有了这张“基因地图”,专家们就可以找到办法对栉孔扇贝进行遗传改良,从而让个头更肥大、口味更鲜美的栉孔扇贝重新回到市民餐桌。
近亲繁育扇贝个头在减小
据扇贝专家介绍,栉孔扇贝是我国北方沿海一个非常重要的养殖贝类,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其产量曾达到贝类养殖总产量的80%。但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病害爆发、种质退化等原因,近年来死亡情况持续发生,严重地制约了其养殖产业的发展。“1994年、1995年栉孔扇贝出现病害,特别是夏天死亡情况很严重,除了跟生态环境有一定关系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栉孔扇贝的近亲繁育,造成了它的种质退化,扇贝的个头小了,味道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鲜美了。 ”
记者了解到,在青岛,一方面,很多科研人员通过远亲杂交培育“混血贝”,去年,由青岛农业大学王春德博士主持,青岛市渔业技术推广站、青岛农大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共同承担的“紫扇贝引进与种质资源利用”项目通过验收,引进原产于南太平洋的紫扇贝与海湾扇贝进行了种间杂交,培育出个头大、生长快的新品种。另一方面,我国科研人员一直在开展栉孔扇贝的免疫学和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希望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钥匙”。
三年攻关破译扇贝基因密码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的实验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相建海研究员团队,在海水养殖动物的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团队成员张晓军博士等经过三年多不懈的努力,成功构建了栉孔扇贝物理图谱,这是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的第一个物理图谱。
近年来,岛城科学家在基因组研究领域屡屡取得突破。去年,世界上第一张贝类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在青岛绘制完成,中国水产养殖从此进入基因组时代;同时,我国首张鱼类全基因组序列图谱也在岛城诞生。那么,物理图谱与全基因组图谱有什么区别?专家表示,绘制基因组物理图谱是基因组测序的基础,基因组图谱是把遗传信息全都测量出来。
品种改良本土扇贝更肥美
在岛城市民餐桌上,常见的栉孔扇贝也被叫做青岛扇贝,贝壳呈扇形,壳面为紫褐色或淡褐色,间或也存黄褐色、杏红色等。专家告诉记者,栉孔扇贝为雌雄异体,在繁殖季节,雌性生殖腺呈橘红色,雄性生殖腺呈乳白色,区分明显。科学家把栉孔扇贝的38条染色体分成3696条重叠群,有6个与免疫有关的重要功能基因被定位到该物理图谱上。据介绍,物理图谱能帮助人们更快地锁定控制生长的功能基因,从而对栉孔扇贝进行品种改良。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