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2011年9月初WWF将中国罗非鱼评级为“浅红”,引起中国罗非鱼行业的高度重视。WWF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非政府环保组织之一,其评级结果对全球水产品贸易商有重大影响。据介绍,评价结果分为如下等级,大于9分评级为深绿,推荐全球消费市场选用;8-4分评级为浅绿,建议使用;3-(-2)分评级为黄色或橙色,不排斥也不推荐;(-10)-(-3)分评级为浅红,不推荐使用。
实际上,2010年WWF就曾将罗非鱼评为不可持续的水产品种,但是没有特别单独针对中国进行评分。2011年11月初,中国水产流通加工协会经过WWF北京办公室的协调,会晤了WWF全球海产品项目主任,交流了对评级事件的意见。中方针对WWF评级方法完全基于文献资料,没有实地考察取证的事实,提出了评价依据不全面等质疑,促使WWF最终取消了单独针对中国罗非鱼评级的做法。
但是,WWF依然希望借此机会敦促中国罗非鱼生产者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通过接受WWF近期推出的ASC负责任的罗非鱼养殖标准的认证等方式,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罗非鱼的评价。中国水产流通加工协会随后在北京与WWF合作举办了ASC罗非鱼标准研讨会,日前正在翻译中文版的ASC罗非鱼标准。
一场潜在的危机就这样暂时化解了。但其背后折射出的许多问题却依然值得我们警惕。
许多国际组织在针对全球各类水产品的评级时,往往将中国罗非鱼列入“不推荐使用”名单,带给消费者负面印象。为何会出现这种认知,中国罗非鱼又该如何应对?为此,本刊特邀可持续渔业伙伴组织(SFP)的韩寒撰文解析。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