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1992年,我考上林老师的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刚到学校,就被老师安排参与筹备世华会。
当时做会务工作的是林老师的5个学生,加上研究室其它几个学生,大概七八个人。我负责接待。从9月到11月世华会正式召开的两个多月时间,我们交流非常充分。虽然人不多,但组织得还不错。如果算上1988年、1989年的酝酿、沟通时间,整个筹备工作就更久了。应该说,第一届组委会成员之间的充分交流是那次世华会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
我们第一届效果非常不错。当时一共来了200多人,其中海外学者都有70多人,台湾就有20多个,还有印尼、马来西来的学者。当时这样的会议非常少,很多老师的研究成果都积累了十多年,做了相当多系统化整理工作,比如草鱼营养的问题,都是非常有分量的研究。
我记得林老师很兴奋。营养学科当时还是一个偏门。世华会能够开到那么大,学界振奋,海内外有影响,学校也很重视。林老师自然很高兴。
我当时也觉得挺兴奋。那两个月,我们经常跟林老师、毛永庄老师在一块吃饭、交流,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跟本科时候的教学很不一样。说得好玩一点,真是有得吃,有得玩,又能学知识。
后来,我一直很关注世华会的发展。整体来讲,世华会现在办得越来越好了,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都越来越好。这说明我们营养学科已经发展了,而学科发展的背后是产业在不断发展。
林老师做学问非常严谨、认真。我们那时要写完毕业论文非常难。两三个月里,他经常三五遍地修改,有时甚至细到修改错别字。他一般也不轻易让学生发文章。好多时候,学生的文章给老师看过后,都会被压着不让发。比如说,他会认为某些地方试验做得还不够,哪个地方还有待补充,让学生先放一段时间,补做试验。他也总是手把手带学生,我毕业论文做养殖试验,有时候太忙,老师还常常会带师兄过来一块帮忙。
正因为林老师的严谨和对营养学科的深刻认识,他对我方法论的影响非常深,让我对行业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深入理解,使得我现在对技术非常重视。
林老师不只是一个待在象牙塔里做学问的学者。那个时候,老师对产业已经比较关心了。1992年到1994年期间,他就经常帮一些企业解决问题,比如说帮中山泰山、九江饲料厂、华星饲料厂等企业做配方。
我那时跟老师去饲料厂好多次,开始接触实业。那些经历对我日后走上饲料实业的道路有很大影响。有时候,我会跟朋友开些笑话。当时大学比较清贫,到人家饲料厂,洋酒一大堆,什么人头马啊,好多好多。那时就觉得做饲料真有钱,我以后也要做饲料。
林老师做学问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很多时候对学生却爱护有加,非常宽容。我那时经常打工,回来上课也蛮累的,有时还会在课堂上打盹。如果像本科阶段那种大课堂上课,也没什么问题。但我那届研究生,林老师就招我一个。好多时候,林老师只给我一个人上课,一打盹就蛮尴尬。有时候,老师都哭笑不得,偶尔还会说,你啊,出去转会再回来上课吧。他也因此觉得我更适合做实务。实际上,这应该是老师对我委婉的批评吧。
就是在这种严格和宽容之中,我和林老师度过了3年时光。毕业后,我去了广东省农科院工作,平常也经常会跟老师联系。只是,他走得真是很突然,之前什么症状都没有,就平常血压有点高。我印象中,那是1996年11月一天,林老师下午2点左右还在帮博士师兄改论文,到下午三四点钟,他觉得有些头疼,回家休息。回家之后突发脑溢血,然后送到海珠区一家普通医院。因为治疗技术一般,耽误了时间,没有抢救过来。老师那时还很年轻,非常可惜!
这些年,我一直觉得应该纪念那些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前辈。林老师就是这样的人。所以,2009年,我们海大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设立了“林鼎奖学金”,以此鼓励那些从事水生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等领域研究工作的优秀研究生,希望我们这个行业能够发展得更好。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