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涪陵区江北街道北雁村六组村民蒋英礼,养鱼已经20年,是个不折不扣的“老鲫壳”。
最近这位“老鲫壳”,念起了新的“养鱼经”。他不再只盯着草鱼、鲫鱼、花鲢、白鲢等常规品种,还养起了青波、武昌鱼等名优鱼。
是什么让“老鲫壳”蒋英礼“开了窍”?
好泉水养出生态鱼
早在1991年,蒋英礼就开始在老家搞稻田养鱼、池塘养鱼。
2001年冬季,蒋英礼到百胜镇双河场走亲戚,看到河沟里流淌着一股清水。在旁人眼中寻常的一股清水,却让蒋英礼喜出望外:“水是从水洞口水库流出来的,而水库又有泉水流入。这真是天赐的养鱼宝地!”
不久,蒋英礼请来专家化验水质、测量水温,得出结论:可以试养。他当即承包了水洞口水库30亩的面积,开始用泉水养殖四大家鱼。第一年投入6万元,赚了5万元;第二年连本带利,又从银行贷了5万元继续投资。“那年,草鱼卖到每公斤13元,一年下来就净赚了10多万元。”回忆起“发家史”,蒋英礼笑呵呵地说。
后来,蒋英礼养鱼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泉水养鱼大王。因为鲫鱼养得好,出产多,他又被当地人戏称为“涪陵老鲫壳”。
组建合作社壮大规模
2008年,蒋英礼牵头成立了水洞口养鱼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养殖模式、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入社会员超过1200户,养殖水面达到7000亩,年产鱼6300吨。
“养殖成了规模,贩子们都晓得往这里走,每天要鱼的电话多得很。”蒋英礼说,合作社还注册了“泉水鱼”商标,在鱼嘴上打上环扣作标识,在涪陵闹市区开起了直销点,进一步打开了销路。
创业培训打开思路
无公害认证申请了,商标注册了,销路也有了,下一步,合作社又该从哪里取得突破?天生“不安分”的蒋英礼开始思索。
今年,蒋英礼和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涪陵区分校负责人李明基的一次闲聊中,说起了自己的困惑:“现在是只管养,不愁卖,但是利润还不够高。市场竞争又越来越激烈,怎样才能让合作社的产品更具特色?”
“现在正在搞‘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合作社想要上档升级,我们可以针对社员们的需求,专门举办一期培训,为合作社量身定制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李明基的话让蒋英礼有些动心。
今年10月17日,蒋英礼与合作社部分社员一行50人,参加了为期25天的 “2011年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如何建立创业构想、如何进一步开拓市场、如何搞好成本核算、成鱼养殖技术等课程,有着多年养鱼经验的“老把式”们听得连连点头。
更让社员们大开眼界的,是培训期间组织的外出考察。在大足、璧山等区县考察了名优鱼养殖后,蒋英礼突然意识到:以前虽然搞的是泉水养殖,但主要养的是草鱼、鲫鱼、花鲢、白鲢等常规品种,虽然产量高,但每公斤利润只有1到2元;如果将品种换成翘壳鱼、青波鱼、胭脂鱼等名优品种,每公斤利润最高可达160元左右。
“养殖名优鱼对水质的要求很高,而我们最大的优势恰恰就是水质优良的泉水。泉水养鱼还有很大潜力可挖。”蒋英礼说。
调整养殖品种二次创业
思路打开了,蒋英礼一下子又找到了当初创业时的激情,立即着手调整养殖品种。“这其实就是我的二次创业。”
他把第一个养殖基地水洞口水库45亩的养殖水域进行了清池下苗,第一次投放了青波鱼苗3万尾,套养花鲢和白鲢;在第二个基地乌羊池50亩的养殖水域中拿出一部分试养齐头鱼和武昌鱼。
在蒋英礼的带动下,不少社员也适当减少了四大家鱼的养殖量,开始养殖名优新品种。社员罗顺昌从合川引进青波种苗3万尾,发展名优鱼养殖约40亩;养鱼户罗顺睦养殖了18亩泥鳅,准备扩大规模到50亩。
“养鱼要注重培育品牌,同时也要选择好品种;养鱼要讲规模,同时也要讲特色。”这便是蒋英礼最近不断念叨的“新鱼经”。
凭借这本“新鱼经”,以及多年来积攒的经验,蒋英礼泉水养殖名优鱼正逐渐步入正轨。明年,他决定将养殖规模扩大到200亩,同时帮助社员们转型并扩大养殖规模。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