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一只只上海市民熟悉的“大闸蟹”投入滚滚的长江水。
昨天,“长江口青草沙水库邻近水域生态修复专项”启动,并首批放流4万只中华绒螯蟹亲蟹,“探测”长江口生物多样性现状,这也是国内最大规模的亲本标记放流。
为生态平衡“承上启下” 因为靠近上千万上海市民的水源地,长江口生态保护与修复历来备受重视。自2002年起,上海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先后增殖放流了翘嘴红鲌、暗纹东方鲀以及多种底栖生物。
“这次放流的是蟹爸爸、蟹妈妈们。”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庄平昨天幽默地向记者介绍说,此次放流的数万只螃蟹都正值盛年,有很强的繁育能力。对于此次为什么选择市民最为熟悉的美味佳肴“大闸蟹”,庄平解释说,不要小看这么一只只“大闸蟹”,它们可是在长江口青草沙水库邻近水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保护环境的作用。
所谓“承上启下”,是因为中华绒螯蟹一方面是以长江口的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而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是凶猛水生动物的食物。
“而在决定水质的好与坏的因素中,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庄平昨天指出,要保持生态平衡,食物链的每个环节都不能缺少,更何况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华绒螯蟹。
长江口是大闸蟹产卵场 此次启动的“长江口青草沙水库邻近水域生态修复专项”为期5年。项目主要通过重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栖息地修复和构建新型渔礁等措施,使传统渔业资源得到恢复、渔业生产保持稳定、濒危物种得到保护,同时,为青草沙水库邻近水域水生生物营造良好栖息环境,稳定水生生物群落结构,为长江口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生态保障。
“长江口本来就是我国自然条件下最大的中华绒螯蟹的产卵场。”庄平介绍说,对于中华绒螯蟹而言,这里是它们的故乡,它们不属于外来入侵生物,但是庄平也承认凡事都有一个度,中华绒螯蟹放流规模和体积大小都需要科学把握,从目前来看,相对于中华绒螯蟹对这里水环境的积极作用,其数量还是不够的。
一万只蟹配有专属编码 昨天放流的中华绒螯蟹亲蟹共4万只,均为长江水系原种或子一代苗种。其中1万只有标记,是我国最大规模的亲本标记放流。这些蟹均通过上海市良种审定委员会的种质鉴定,可谓“血统纯正”,每只规格约100克至150克,按自然雌雄比1:1投放。采用标签与套环双重标记,每只亲蟹均有唯一的编码,标记方法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自主研发的。
按照东海水产研究所设想,放流后将采集并研究标记蟹的捕获点,获得放流亲蟹的洄游路线、洄游速度、对产卵场环境的选择与适应、放流群体对野生群体的贡献率等数据。据此,可以科学制定蟹苗放流的技术方案和产卵场保护措施,包括放流时间、地点、方法、数量的确定,以及产卵场精确位置、产卵场环境条件、产卵场保护期的确定等等。这些科研成果将为设立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并给全国乃至全球的水生生物大规模放流提供有益借鉴。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