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黄河水养大的螃蟹红毛金爪、壳青肚白,吃来肉质鲜嫩,吃完以后,洗过两遍的手还余香未了,这才是地道的黄河大闸蟹……”小白河上的鱼塘养殖户赵登科一边给河蟹破冰增氧,一边向周围的人介绍如何选择河蟹。
风景优美的包头小白河湿地,历来盛产鲤鱼、鲢鱼、草鱼等优良的黄河鱼种。近年来,随着黄河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湿地面积不断增大,小白河出产的河蟹比往年个头大、产量高,再加上小白河的河蟹属于自然生态放养,保证了河蟹的品质,黄河大闸蟹的名声越来越响了。
今年51岁的赵登科个头不高,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笑容。今年他承包的鱼塘扩大至4000亩,共投放了50万只蟹苗,产量达到2万多斤,利润非常可观。现在,他想抓住今年春节的销售市场,卖个好价钱。
2006年4月份,赵登科第一次尝试饲养河蟹,之前,他经过多方面考察,从盘锦购买了2万多元的蟹苗。蟹苗刚运到包头时,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像纽扣一样大小。虽然经过千里的长途颠簸,但它们仍然十分活泼。
放苗那天,老赵把亲朋好友都请到了现场,见证这一庄严时刻。从那天起,他几乎时刻守在鱼塘边,天天泡在湖面上,精心呵护着小蟹苗。小蟹苗经过几次脱壳开始茁壮成长,他喜在心头。以前曾听朋友说,河蟹这东西不太好养,可他当时觉得养河蟹挺容易的。
在周围人看来,老赵头一次养蟹就获得成功,实在是顺水顺风。正常情况下,蟹苗5个月便可以成熟,如果按这样计算,那么老赵养的河蟹中秋节正好上市。可是在距离中秋节还有半个月的时候,老赵在鱼塘里撒了一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只河蟹都没捞着!老赵接连又撒了几网,仍然是一无所获。这就奇怪了,成千上万只河蟹哪里去了呢?
那几天包头正在下小雨,当时可真把他急坏了,难道河蟹被人偷走了?不可能啊,怎么能偷得一只不剩呢!难道都藏在泥里了?说不定明天它们就会浮出水面了,他努力地安慰着自己。第二天清早,忽然有附近的村民冒着雨跑来告诉他,说他家的玉米地里有河蟹!老赵一听赶紧跑过去看。可不是嘛,三五成群的河蟹正在人家的玉米地里横冲直撞,有的丢盔弃甲,有的少胳膊断腿儿……
老赵后来才知道,河蟹到了交配期,便在池塘里待不住了,再加上有雨水相助,为河蟹提供了便利的出逃条件。就这样,老赵头一次养蟹彻底宣告失败。
2007年,老赵又从盘锦购进了蟹苗,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一次,老赵准备在河蟹成熟前用防逃布把池塘围起来,不让一只河蟹溜走。可是1800多亩池塘如果都用防逃布去围,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后来,老赵想了个办法,把河蟹全部赶到了一处水洼,然后用防逃布围了起来,他觉得这样既节省了成本,又方便管理。可是没料到,在河蟹们最后一次脱壳时,居然被同样憋屈在水洼中的大鱼给吃掉不少,老赵再一次养蟹失败。
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爱做的事,这通常是成功者给创业者的忠告。老赵有钓鱼的爱好,而且到了痴迷的程度,后来逐渐升级为撒网捕鱼。早在1999年,他承包了红旗农场的1200亩鱼塘,当时
并不是为挣钱而是玩。谁知,玩了两年,居然玩进去两万多元。因此,两次养殖河蟹失败,并没有让老赵多沮丧,反正早就输过了,总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吧。
老赵有两个好兄弟,张万金和刘柱。张万金比他大两岁,大大咧咧的,心胸非常宽广。刘柱比他小一岁,工作非常细心,他们的共同点是实在。当年,他们3个人东挪西凑,筹了10多万元开始艰苦创业,鱼塘从1800亩不断发展到4000多亩。这几年来,他们合作得特别愉快,真正做到了齐心协力。有时他就想,与这样的朋友在一起共事,即使是不挣钱也会觉得痛快。
2009年,老赵终于迎来了丰收。这次丰收,让他来了个大翻身。
老赵是个很有钻劲儿的人。为了养好河蟹,他经常外出学习先进的养蟹技术,定期请外地的专业技术人员上门做指导。在包头这种生态水质条件下,老赵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养蟹方法。他根据鱼塘的地形特点、生态资源情况,确定鱼塘的水质、生态,科学设置围拦网,并通过种植水草等办法人工模拟河蟹生长所需要的生态环境,以此科学确定投放量。
说起河蟹的习性,老赵如数家珍:“河蟹昼伏夜出,喜溶氧高的清洁水体,怕强光,爱安静,水温10℃以上开始摄食,15℃左右蜕壳生长。20~28℃为生长旺盛期,因此鱼塘结构应适合它们的习性。鱼塘的水质不宜过肥……”
现在,老赵的鱼塘里除了河蟹,还有鲤鱼、鲢鱼、草鱼、红眼、白条、鲫鱼等优良鱼种。几年来,老赵一直在不断探索,使养殖规模由小到大,品种和养殖模式不断创新,经济效益逐年提高。老赵自己富了,但他没有忘记周围的父老乡亲,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许多小型养殖户经营起了特色鱼馆,独特的餐饮文化又带动了当地水产养殖、垂钓、观光等特色产业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