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随着新区的国家贝类综合试验站在近日完成了最大规模的滩涂贝类增养殖活动,新区的渔业生态功能正得到不断增强,同时,踏海拾贝、捕鱼体验等休闲渔业载体也趋于完善,新区渔业正通过“增渔”和“护渔”两条渠道,加速从单纯的生产型向生产、生态和休闲的多元化转型。
强化渔业生态功能
“这次放流的1000万尾毛蚶苗预计将在明年10月具备捕捞条件,其目的地将是百姓餐桌,而在渔业资源恢复的同时,放流还可以有效控制海水富营养化,防止赤潮发生。”新区农业局渔业畜牧处处长刘春亮表示,新区开展以毛蚶为主打品种的滩涂贝类增养殖,首先把渔业对于海洋生态的态度从“节流”变成“开源”,也是主动的实现渔业资源由自然化向人工化转变。
据了解,贝类产量占我国海水养殖总量的近80%,我国的贝类产量也多年来稳居世界首位,贝类的渔业产业地位十分重要。目前,国家农业部已在全国建立了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其中的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共在北至辽宁、南至海南的我国沿海各省设立了14个贝类综合试验站,设置在新区的试验站主要通过海发珍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天津农学院的产研结合,分别在塘沽和汉沽地区开展毛蚶苗和菲律宾蛤仔的增殖放流。
从2009年的1亿尾到去年的2亿尾,再到今年的4亿尾,从去年的400万粒到今年的1000万粒,中国对虾和毛蚶苗的“倍增式”放流正加速着海洋生态的涵养功能。
开发旅游渔业
在海洋生态得到修复的同时,社会的护渔意识也在增强。按照“稳定近海、发展远海”的思路,新区将在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前提下继续发展海洋捕捞业。60马力以下的小型近海木质渔船将逐步淘汰,同时建造大马力的远海钢壳渔轮,使近海捕捞从传统的粗放型、生产型向休闲型的都市渔业转型。
“我之前一直从事渔业生产,从加入到旅游公司后,我的渔船就从之前通过打渔获利的生产型渔船变成了让市民体验渔民出海的旅游船,操心少了,收入却多了。”北塘渔民孙金刚告诉记者,公司里不少同事都是之前一起捕鱼的渔民,加入旅游公司后,渔民也可以自行根据渔业生产旺季和旅游旺季调配自己的渔船,获得渔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双份收入。据红星海上娱乐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起介绍,公司在创立之初的三年时间内,就实现了木质渔船从8条到55条的翻倍增长,而随着近年近海渔船的“木改钢、小改大”改造,公司在保留木质渔船用于游客体验传统捕捞的同时,也针对团体游客购置具备船上会议、娱乐、餐饮的大型游艇,让渔民在渔业休闲转型的过程中获利。(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海洋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