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见到许兰芳时,他刚从市场上回来,双眼布满血丝。“半夜的时候给塘里填豆皮,早上又忙着去市场上做生意,眼睛就红了。”今年50岁的许兰芳是货隆镇联同村人,退伍20多年,从2003年开始在本村承包鱼塘,如今养殖水面20多亩,今年养了3塘鱼和1塘蟹。
听到记者想去他的鱼塘看看,许兰芳二话不说开着三轮摩托在前面带路,从三轮摩托车上残留的痕迹可以看出,这既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运鱼的车。许兰芳承包的鱼塘离联同村的村部不远,四个塘一溜向南排开,最北的鱼塘边还有两间砖头平房,需要看夜时,许兰芳就睡在那里。“不是我夸口,我养的鱼既肥又没有土腥气,附近的村民都喜欢买我的鱼。”许兰芳指着鱼塘边一堆绿色的东西说,“秘密就在这堆豆皮里,这些豆皮扔下去效果比豆饼还好,水肥又无污染。”
豆皮是许兰芳从附近的厂里拖来的,是厂里加工毛豆的剩料,每到出豆皮的时候,许兰芳都是半夜去厂里拖。“豆皮一天放50斤左右,放多了要发酵,鱼会缺氧。”许兰芳指着临近的两个鱼塘说,“左边这个塘里的水要比右边的肥,水肥是鱼肥的关键。”记者仔细看了看两个鱼塘的水,左边的水泛着绿色,而右边的则偏向黄色。
如今,他说起养鱼来头头是道,但刚承包鱼塘那会,什么技术都不懂的许兰芳吃了不少亏。“开始养鱼时什么都不懂,觉得鱼苗放得越多越好,后来才知道是有一定比例的。最打击我的一次在五六年前,都翻塘了。我不懂技术,担心有人在塘里下药,还拿了水的样本送到南通去化验,后来请来技术员才知道,原来鱼太多,它们缺氧了。经过那一次,我就下定决心要好好掌握养鱼的技术,镇上有养殖技术培训我都会去,还订了《科学养鱼》这些杂志看,没有技术、没有科学真的养不好鱼。”
如今,许兰芳已经是养鱼的一把好手,看水质就能知道鱼塘有没有问题,不仅管好自家的鱼塘,还常有其他养鱼的人来请他做技术指导。“前两天,通州一个朋友和我说,他家的鱼尾巴上长了红斑点,问我该怎么办。我一听就知道鱼生病了,就让他在塘里放点强氯精消消毒。”
凭借着不断累计的技术,许兰芳养的鱼越来越好,现在的年收入也能有五六万。“经过那么多培训班,自己也看了不少书,要把实践和书里学到的知识相结合,这样才能得心应手。”许兰芳乐呵呵地说。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