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3日,由集美大学、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病害防控和质量安全功能研究室、中国水产学会鱼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讨论会在厦门集美大学召开。中国水产学会司徒建通秘书长、集美大学关瑞章副校长、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聂品主任委员、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防疫与病害防治处李清副处长以及来自全国各地300多名水产科研工作者及相关企业专家和代表齐聚一堂,从“基础及应用免疫学”、“水生动物病毒学”、“水产细菌病及环境微生物”、“药理、病理及鱼类寄生虫学”等四个议题对当前水产病害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会上,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鄢庆枇教授、中山大学何建国教授、珠江水产研究所吴淑勤教授、上海海洋大学杨先乐教授及来自台湾的邓秉华先生先后作了题为“致病性弧菌对鱼类粘液的粘附作用”、“对虾病毒病生物防控与环境调控防控理论与技术”、“我国草鱼出血病和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分型分析”、“鱼类受体的研究”及“应用热对流式核酸扩增技术侦测锦鲤疱疹病毒”的大会主题报告,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当前水产病害研究中一些重点或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生物防控对虾白斑病
近年来,广东高密度养殖的对虾池塘因白斑综合症发病排塘率高达50%,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研究表明白斑综合症在养殖对虾种群中流行主要是通过对虾摄食死亡对虾的途径,且传播能力非常强。而水体理化因子中温度、盐度、pH对急性感染白斑病毒白对虾有显著影响。国家虾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何建国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通过建立对虾病毒防控的环境调控理论与技术,即通过调控水体理化因子防控白斑病毒在对虾个体中发生;在养殖池塘中增加种群形成捕食关系,也可有效防控白斑综合症的暴发。
目前可以作为对虾生物防控的优势鱼类有尖吻鲈、花鲈、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金鲳等。
以对虾病毒草鱼生物防控技术为例,在对虾放苗后的20-30天,每亩投放30-60尾1千克左右的草鱼可有效控制对虾白斑综合症的暴发。该技术适合池塘水体盐度在6以下的养殖区,且每亩虾苗投放量低于10万尾。由于草鱼在盐度大于6的水体中摄食能力较弱,所以选用草鱼的养殖水体的盐度在6以下范围内。何建国教授同时也指出,增加草鱼种群后,约有20%左右的活虾被鱼吃掉,但相对于疾病暴发带来的损失,生物防控优势仍然非常明显。在全国2852.9亩对虾养殖面积中,以草鱼、革胡子鲶作为生物防控因子,养殖成功率高达98%,而同期单养对虾模式成功率仅为50%。
区域疫苗联用
“从全国各地分离的草鱼出血病病原分布来看,我认为不同株型病原交错分布与苗种互换有一点的关联。”吴淑琴研究员上述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其研究团队对全国29个地区对草鱼呼肠弧病毒株型检测后发现,草鱼呼肠弧病毒三种检测病毒株型在全国各地都有零散分布,其中Ⅱ型病毒分布区域范围较为广泛,而如湖北等我国中东部地区三型病毒分布则较为复杂。由于广东苗种生产非常迅速,鱼苗销售远达新疆、银川等地,使得该地的Ⅱ型病毒较为广泛的在各地传播;而中东部作为各地鱼苗的汇集地,导致其株型特别复杂。
对于以往疫苗在某地使用效果非常好,而在另一地无效的现象,吴淑琴提出“区域疫苗联用”概念。即通过对区域养殖模式品种结构分析,区域病原流行株型分析以及发病季节差异分析,对养殖全程疫苗联用规程进行调整,真正做出“长眼睛的产品”。“在流行病学调查上,我们要更关注株型的迁移。”吴淑琴研究员认为农业部出台的鱼苗产地检疫制度可以有效的解决株型迁移问题,“抑制新株型的出现”。
寄生虫不是一定都要杀
“绝大部分寄生虫的感染是不用防治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桂堂研究员说,“这样的观点可能与渔药厂家相违背。”王桂堂研究员根据长期野外调查结果总结出这样的观点:自然水体中寄生虫的多样性往往很高,但优势种类不突出,寄生虫群落系统相对稳定和平衡,水体中的鱼类往往不会发生寄生虫病。但是在人工养殖水体中正好相反,寄生虫种类往往比较少,而优势种类却特别突出,使得鱼类更易发病。“几乎任何的生物个体身上都有寄生虫存在,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一条鱼不感染寄生虫,而真正对鱼体造成危害的只有少数寄生虫种类。”
“我并不是要低估寄生虫病的危害。”王桂堂坦言,“寄生虫病的危害仍然非常严重,只是没有必要‘逢虫必杀’”。王桂堂指出,当寄生虫的感染丰度在一段较长时间内都很低时,个体较小的肠道寄生吸虫、绦虫、肠道寄生的线虫、棘头虫,除少数种类高丰度寄生外,都没有必要杀虫。
“寄生虫病仍要以预防为主。”对于如何治疗寄生虫病,王桂堂认为,养殖户要关注了解养殖水体环境以及养殖品种,了解寄生虫病的发展趋势。举个例子讲,如果寄生虫的感染丰度在持续增加(比如说今天看到的虫子比昨天多),那么药物杀灭就非常必要,特别是针对一些危害较严重的种类而言,如车轮虫、小瓜虫等。
“但我更提倡生态防控寄生虫病。”王桂堂说,要通过对寄生虫生活史以及寄生虫病发生规律的研究,来控制寄生虫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以粘孢子虫为例,根据它的生活史途径,就可以利用清塘等措施消除底泥和水中的水蚯蚓和放射孢子虫,以杀灭中间宿主和幼虫阶段;另外,根据其季节发生规律,在成熟孢子和包囊出现前大约一个月,杀灭水体中的放射孢子虫和鱼体中的孢子虫营养体,就会获得良好的预防效果。此外,粘孢子虫病有可能随鱼的苗种传播,因此应避免在发病地区购买苗种。“寄生虫病不能等到暴发才治,当发现死鱼后,医治就变得非常困难。另外,精确诊断寄生虫病也是正确防治的重要基础”。
刺激隐核虫幼虫疫苗研制成功
近年来各地暴发的“白点病”,特别是大黄鱼、石斑鱼等名贵鱼类,给海淡水养殖品种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已无法彻底防治。在本次会议上,中山大学李安兴教授给业内带来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他的研究团队已研制出可防治刺激隐虫幼虫的疫苗!
李安兴教授介绍,根据刺激隐核虫的生活史,选择其生长阶段最脆弱时期——幼虫阶段来进行免疫处理,更易达到免疫防治效果。
“幼虫的抗原在刺激隐核虫幼虫的纤毛上,效果最好。”李安兴介绍,通过大批量人工培育刺激隐核虫,可收集幼虫阶段的纤毛制成抗原;另外也可把纤毛的抗原分离出来,采用人工合成来制备,“这两种方式我们都做出了一些成绩”。为了大量收集幼虫纤毛,李安兴教授团队还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刺激隐核虫收集器。“我们选用的模式动物是金鲳。”李教授笑答,“但具体的制备方式还不能透露。”李安兴教授研究也发现一种刺激隐核虫的天然的抗体蛋白——L—氨基酸氧化酶,该蛋白存在于黄斑蓝子鱼的血清中,对刺激隐核虫有杀虫杀菌活性,现也已克隆表达出该活性物质,未来或许也将成为有效的疫苗来源。
对于养殖环境的网箱与池塘而言,传统的药物防治已越来越难见效果,而生态学方式防控,虽是非常重要的防控途径,但面对中国的养殖实情,短时间内难以有效控制。“生产疫苗已是刻不容缓之事。” 李安兴教授表示,“但政府并不是这么想,拿不到生产批号,疫苗具体什么时候能应用于生产,仍然是未知。”
部分精彩报告:
研究前沿——鱼类受体
药物与受体的关系就似锁和钥匙,药物与受体进行可逆性或非可逆性结合,方可产生作用。上海海洋大学杨先乐教授介绍了目前正在从事的草鱼PXR受体与鲫γ氨基酸丁酸受体研究,并认为通过受体的研究可弄清药物作用机制,从而保证水产养殖用药安全。
抗粘附疗法防病
如果能采取一定措施阻断致病菌的粘附,就能防止疾病的发生。集美大学鄢庆枇教授通过对溶藻弧菌粘液对大黄鱼侵入途径研究发现,大黄鱼的肠道可能是溶藻弧菌侵染的主要部位。
大鲵虹彩病毒疫苗研制成功
近年来,大鲵的人工养殖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在湖北这一带,已经形成巨大的产业,而一种传染性出血性疾病感染各种规格大鲵,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曾令兵研究员与其团队成功分离出大鲵虹彩病毒病原,并研制出虹彩病毒细胞培养灭活疫苗。
水产宠物诊所受欢迎
2006年,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潘连德教授创建了“水族宠物诊所”,填补了国内水族宠物诊所的空白,解决了水族宠物(如宠物龟等)救治的难题。至目前为止,该诊所已接诊2000余病例,受到水宠爱好者和业内人士好评。
打造优质安全大黄鱼产业链
由于大黄鱼对水的平衡十分敏感,不方便采用疫苗手段防治刺激隐核虫,厦门大学毛勇博士介绍了其团队基于养殖模式优化和免疫制剂研究,构建的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控体系,期待打造优质安全的大黄鱼养殖产业链。
新菌亚硝酸盐降解能力达99.47%
上海海洋大学杨先乐教授团队从养殖污泥中分离筛选出一株优良的亚硝酸盐降解菌AQ-3,其对亚硝酸盐的去除率高达99.47%。亚硝酸盐降解菌群又多了一株优质菌。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渔药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