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大致从冬至前后开始,大连海参行业一年一度最为重头的销售旺季再度来临。而在今年的大连海参终端市场,各品牌企业折让促销的力度之大更胜以往。价格战这种市场营销的终极手段在销售旺季开始阶段就如约上演,这在大连海参行业内已经不再稀罕。在过去几年中加速发育形成的从发展战略到企业产品线的高度同质化,已经变成了一张无法挣脱的大网,将几乎所有的大连海参品牌企业困在局中。
海参市场
加盐注水添材料乱象纷纷
如果是一个外地人,在大商的大连海参品牌专柜区要买点海参回去馈赠亲朋,他可能还真就很难办。在琳琅满目的品牌、高度一致的产品和五花八门的价格中,要慧眼识珠,难度可想而知。
在产品线高度同质化的背景下,价格战不过是市场表象。有些企业的部分产品已经“在赔着卖”,作为应对手段,企业施展的盘外功夫自然是花样翻新。
以在各家海参品牌企业中的高端产品——淡干海参为例,这种本应只含有从海中打捞上来后其自然含有盐分的海参产品,其标注的含盐量是纯粹的商业机密。而有业内人士告知记者,这些淡干海参的含盐量可能从5%到百分之十几不等,各家企业同类产品的标价之差就完全成为了企业的良心账。
比如水发海参,含水量是一个重要指标,但这一商业机密必然会被企业秘而不宣。“以往的大连海参企业还比较守规矩,是从成批发好的海参中按大小分类,然后按大小和分量出售。但是现在,这里面的水分就很难说了。有的制作水发海参的工厂都可以号称你想发多大就多大。”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再比如即食海参,里面含有何种添加剂,含量具体有多少,这显然是普通消费者无从知晓的内幕。
海参胶囊
“健字号”大连仅两家
作为行业同质化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不同企业的产品线雷同,即使有些产品对有些企业是力所不逮,但为了完善企业的产品线就只能硬上,其带来的后果就是成为了细分市场的搅局者。在海参行业市场,海参胶囊的总市场份额大约不足10%,但就在这一市场领域,市场局面的混乱已几乎达到极致。
为规范国内海参深加工产品市场,国家质监部门曾出台规定,要求从2009年上半年起即停止新报海参胶囊生产许可证(QS)的审批,之前发放的许可证在三年有效期满后自动注销。也就是说,到2011年底,市场中的大批“食字号”海参胶囊将被淘汰出局,市场中只保留由国家卫生部或药监局批准的“健字号”海参胶囊。而据了解,大连海参企业中只有非得和海晏堂拥有“健字号”,但在大连市场上仍有为数众多的海参胶囊在继续使用已经过期注销的QS批号,或冒用其他产品QS批号欺骗消费者。10月13日,大连市企业信用研究会向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递交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不少大连海参行业的一线品牌也成了“搅局者”。
行业模式
大连山东到底谁更长远
财神岛集团副总郝峻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海参行业内高度同质化产生惨烈的价格战,洗牌在所难免。这种行业洗牌大致将分两大层面,就是国家行政监督执法和行业自然淘汰。根据国家卫生部的有关规定,糖干海参将全面退出市场。在行业自身层面,过度和恶性的行业竞争已经让有些企业退出,未来也许会有更多的企业步其后尘。
非得生物公司总经理李兆明认为,过去几年里,大连海参行业的发展是以盲目跟风构成了行业主流,新涌现的并且是能在市场叫响的创新产品实在乏善可陈。反观山东市场,与大连的海参行业几乎是从2000年起同时加速起步,但路径选择却大不相同。大连海参行业表现为强品牌、精包装,一致强调走出去战略。而山东海参行业近年来创新产品不断涌现,诸多年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企业并未实施全国性战略。战略选项的差异的优劣短长也许需要时间来检验,但最应该关注的是其更有生命力的企业创新能力,这一点最值得大连海参行业企业借鉴。
“尽管现在大连海参行业发展的问题不少,恶性竞争也已达到一种危险的边缘,但从长远看,我相信在未来2年内将逐步走出这个困局,再往前去将一路都是风景。”郝峻泽说。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