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因素多样
据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卢迈新介绍,2011年罗非鱼链球菌病呈现“症状较往年不明显化,发病个体小型化,最小个体2-3cm的鱼苗;发病水体温度仍然为高温多发,多为30℃以上;各类耐药菌株逐渐增多,耐药性继续扩张;多发地区,防治效果不太稳定”等特点。
2011年的链球菌病,表现出了非同以往的特性。早在之前,市场上就链球菌病难遏制的起因对饲料质量等产生过质疑。卢迈新调研后认为,饲料质量、苗种品质、滥用抗生素、养殖环境恶化等都是诱因。他表示,饲料在给罗非鱼带来物质和能量来源的同时,也附带一些有损健康的东西,如油脂氧化中间和终产物、饲料霉菌毒素、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等,也包括饲料营养的不平衡性。这些都可能导致鱼体健康受到影响,重要的是鱼体肠道、肝胰脏受到损伤,导致生长效果不好、疾病增加等情况,在高温季节更显著。
此外,市场单方面追求高生长速度的吉富品系罗非鱼,鲜有关注其抗病能力;养殖利润低下时不用或少用调水产品,导致水体环境恶化;养殖户对病鱼的不规范处理,滥用抗生素,催生抗药菌;以及天气多变导致罗非鱼应激强烈(罗非鱼本身为强应激鱼种)等,都为链球菌的大规模暴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耐药菌株增多,多种防控建议
卢迈新调研发现,2011年对广东、广西、海南三地10个不同的罗非鱼养殖场采样分离出罗非鱼病原菌60多株,包括无乳链球菌50多株,嗜水气单胞菌5株。结合生理生化分析与分子鉴定,确认2011年广西、海南分离到的罗非鱼病原菌为无乳链球菌;广东茂南、湛江吴川、大湾留塘也均为无乳链球菌;大湾部分池塘、阳江及台山等地部分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其中海南谭牛、振宇、白石岭部分无乳链球菌菌株呈β溶血;茂名、柳州、海南振宇部分无乳链球菌呈α溶血;嗜水气单胞菌均呈β溶血。
其中无乳链球菌菌株大多表现为多重耐药菌株,主要耐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壮观霉素和链霉素)、喹诺酮类(恩诺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依诺沙星和萘啶酸)、大环内酯类(罗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糖苷类(万古霉素)和四环类(土霉素)等,对氨基糖苷类耐药最为严重;广西柳州菌株还表现为对阿莫西林耐药。
初步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大部分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菌株与大西洋加的斯海湾菌株亲缘关系较近;但2011年茂名部分菌株更靠近法国新生儿病原菌株、芬兰室内菌以及牛乳腺炎等链球菌病原。这说明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可能经历多个初始流行途径,但此结论仍需进一步研究。
理论上而言,罗非鱼链球菌病可从生态、药物、免疫防治三个层面开展。此外,卢迈新认为通过对饲料配方调整,可减轻链球菌病的严重程度。如罗非鱼饲料油脂水平不要超过6%;高温季节要适当增加饲料中维生素的使用量,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增加20%-30%的使用量,其中维生素C可以添加300g/吨饲料。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渔药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