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湖北上半年遭受60年一遇特大干旱、旱涝急转自然灾害。但在科学应对之下,全省渔业依然取得抗灾复产全面胜利。全省渔业养殖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预计总产370万吨,同比增17万吨。
记者从8日在武汉召开的农业部“渔业灾后复产及池塘改造”现场会上了解到,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长江中下游遭受了60年一遇的冬春连旱,渔业损失严重。灾情发生后,湖北省及时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三级应急响应,上下合力打响抗灾复产夺丰收攻坚战,努力做到“灾中损失灾后补、成鱼损失苗种补、常规损失名优补、当年损失当年补”。
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王兆民告诉记者,灾情发生后,湖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以“硬政策、大投入”来扶持水产业:当年省级财政安排小龙虾规模化繁育及水产板块基地资金4500万元,救灾贷款财政贴息8400万元,省级名优苗种补助1000万元,安排中央现代农业资金1.2亿元用于水产标准化基地建设。此外,湖北省政府还决定,在“十二五”期间每年投入4000万元,共计2亿元,完成200万亩精养鱼池标准化改造。初步统计,中央及省级支渔专项经费累计7.5亿元,比“十一五”初增长了近10倍。
在加大投入前提下,湖北省在原储备的30万吨鱼苗基础上,又及时采购20亿尾苗种进行补苗;千方百计将养殖面积扩大到1000万亩;调整名优水产品主养、套养50万亩。同时,放流经济鱼类10亿尾、中华鲟等珍稀濒危物种10万尾、种植水草5万亩,底播螺蚌420万粒,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最终实现灾年逆市丰产,实现渔民人均纯收入8200元,同比增长6.5%。
此外,在现代渔业发展转型中,湖北省秉承“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水”的理念,将鱼塘标准化改造作为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的抓手,力图通过这一举措,为水产业新增100亿元产值。
今年年初,湖北省将鱼池改造列入“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自上而下建立起“政府主导、渔民主体、市场运作”的“鱼池改造增效”推进机制。不到一年就吸纳了近10亿元社会资金。“改造一口老塘,一塘变两塘,产量效益翻一番”已成为渔区广为流传的致富经。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