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水产养殖,是一项有特色、有活力、有潜力的产业。从事水产养殖研究的责任,在于为人类增产优质蛋白和源源不断地为国人提供高级粮食。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水产养殖业受到政策扶持、科技进步、市场拉动和国家综合实力增强等诸多因素的激励,获得高速发展。水产养殖总产量增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10多年来,高速发展的中国水产养殖业在给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技术和环境问题,探索工业化模式则是积极解决方案,正是这一探索水产养殖已从“科学养鱼”时代,进入了工业化的新时代。
据吉林省“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最新统计,该台2011年上半年共接收农民咨询电话120万个,其中生产技术咨询占55%、市场价格咨询占25%。这表明广大农民对技术信息需求极为迫切。信息技术作为当代发展快速的高新技术,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被我国农业科技界确认为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先导型技术之一,是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的重大核心技术之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个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够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当前,以物联网、云计算、3D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并在不同领域得到应用,这将成为推动推动我国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十二五”是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机遇期。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用信息技术变革农技推广方式、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用信息服务让农民共享城市文明、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特别是近期香蕉、蔬菜、生猪等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其原因中“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突出、市场信息对接不畅是重要原因。改变这一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依靠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
一、水产养殖正在走向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人民日报》9月9日头版发表了题为《物联网里养螃蟹》的报道,介绍江苏宜兴农民用物联网养出的螃蟹,个头大,产量高,很受市场青睐,而且农民坐在电脑前敲敲键盘、用手机发个短信就能管理几十亩的水面,俨然现实版的“开心农场”。今年5月我参观了这个项目。这是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和宜兴市农林局共建的宜兴市水产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基地,该基地为宜兴市高塍镇的1000亩河蟹养殖池养殖户通过手机就能监控蟹塘的水质参数特别是溶氧量,还可以通过手机或者WEB页面启闭增氧机等水质调控设备,真正做到了服务的泛在化,该水质监控系统有效改善了河蟹的生长环境,提高了河蟹产量和品质,每亩增收1000元。目前,该基地的示范面积已经达到了10000亩,示范效果很好,非常受养殖户欢迎,并被国家发改委批为首批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7月7日,大连獐子岛生态渔业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正式上线。“獐子岛渔业集团投入1000余万元建设的生态渔业ERP系统,实现了人事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财务核算,资产管理等16类产品线共计近70个模块的上线运营,实现了以供应链为先导,通过数据、业务、流程的标准一体化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企业运营资源管控的目标。有了信息化管理工具,獐子岛可以实现快速对每个产品的身份认证,在各营销渠道上只要输入防伪认证号码,就可以查看产品的海域、批次、生产日期、价格等信息。”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成为实现养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化养鱼是指集现代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工厂化、集约化养殖模式。过去曾称为工厂化养鱼,是指陆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循环水系统养鱼。现代工业化养鱼则涵盖了陆基工厂、大塘循环水养殖、海洋牧场、现代化深水网箱等生产模式,通过信息化技术的集成,实现生产、管理、营销的智能化。由于这一类养殖产业都是依托现代工业基础而建立起来的集约化养殖模式,都具有养殖装备先进,养殖环境可控,单位水体养殖密度高,产量高,养殖全过程可以采用机械化或自动化操作,管理、收获、质量安全等容易控制,产品可以做到均衡上市,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良好等特点,所以被国际上公认为现代化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社会向信息化快速迈进的世纪。作为的渔业, 所面临的不仅是严峻的考验, 更是难得的机遇。我们应把握住这个机遇,正确地制定方针政策和规划, 组织科研力量, 根据渔业生产发展和管理的需要, 适应市场经济规律, 并投入必要的,大力发展在渔业中的应用。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我国传统渔业,提高渔业领域信息化水平,加大科技进步在渔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促进渔业和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渔业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步伐正在加快
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建党90周年专题节目大篇幅报道了福建南安市康美镇兰田村党委书记潘春来用信息技术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事迹。据了解,兰田村位于福建泉州,2004年全村收入只有2.9万元,累计外债40多万元。已经是知名企业家的潘春来当年被任命为兰田村支部书记。在潘春来的带领下,兰田村创办了基于网上交易的信息平台——世纪之村信息平台。农民通过开设农家网点营销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农产品营销节约了时间、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农村村务也公开透明。由于这个信息平台农民用得起、懂得用、爱使用,该平台已发展农家网店2247家,发布村务公开信息73万多条、农产品信息240万余条,每月成交额逾亿元,提供了18840多个就业岗位,月实现毛利润75万元。2010年全村财政收入达到3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3660元。兰田村通过信息技术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解决城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推行农村村务公开透明的方法已在泉州市2374个行政村推广。兰田村先后被评为泉州市、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示范村。潘春来当选为福建省人大代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兰田村应用信息技术,透明了村级政务,点燃了农民创业的激情,构建了新型增收模式,创新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连接机制。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成绩,信息化基础明显改善。经过“十一五”努力,覆盖部、省、地市、县的农业网站群基本建成,各级农业部门初步搭建了面向农民需求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政策等各类信息。据统计,我国农业网站数量达31000多家,其中政府建立的有4000多家。农业部相继建设了农业政策法规、农村经济统计、农业科技与人才、农产品价格等60多个行业数据库。“十一五”期间,农业生物环境信息获取与解析、农业无线传感网络、农业过程数字模型与系统仿真、虚拟农业与数字化设计、精准农业与自动监控、呼叫中心、移动通信、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经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农业生产经营以及农产品流通等领域开展了相关应用推广工作,并且发展迅速,有逐步深化的趋势。
“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环境将更加优化、需求更加迫切,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重大机遇,任务也十分艰巨。今后五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信息化与现代农业融合初见成效,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养殖领域,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在设施养殖水平较高的养殖地区,开展养殖业信息化示范。研制推广设施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联合选育网络辅助决策系统、饲料配方辅助决策系统、动物健康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和动物疫病诊断与预警辅助决策系统等,实现集约养殖场健康养殖的智能化管理。积极推进船舶自动识别(AIS)、捕捞作业系统、船舶自动导航系统和渔船管理系统在捕捞渔船上的应用。加快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加强农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研发,努力推进农业资源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变量作业、导航、决策模型等精准农业技术的研发,对种植业用药、用水、用肥进行控制,促进种植业节本增效。加强农业生物环境传感器、无线测控终端以及智能仪器仪表等信息技术产品研制,对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过程进行科学监控,实现农业信息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示范,对各种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进行中试、熟化与转化,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技术水平。
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农业部门对信息技术了解有限,难以提出深层次的需求,信息技术与农业各行业融合不足、应用滞后,广大农民享受信息化发展成果滞后,农业行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比较效益较低。二是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推广投入不足,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集成组装尚未成型。现有的典型好看的多,好用的少;花钱的多,赚钱的少;单兵作战的多,系统集成的少。由于农业信息化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这将有可能会使我国农业发展错失与世界现代科技加快融合的最佳时机。三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目前的项目大多是一些单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各自项目预算中拼凑,难以实现系统化,有些建成的项目长期不能发挥作用,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资源浪费。当前,要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为主攻方向,以农业农村信息化重大示范工程建设为抓手,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探索运行机制,强化支撑作用,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水平。关于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的几点建议:一是提高认识,加强统筹规划。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农业劳动力高成本时代已经来临的情况下,建议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超前谋划,统筹规划,系统指导,强力推进。二是加大扶持,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农业信息化具有公益性和先导性特征,必须先由政府主导给予财政扶持和引导,逐步实现市场导向原则。要加大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农业网络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和产品研发、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技术应用研究,加快物联网、3G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示范推广,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三是研究农民信息消费补贴政策。目前,城乡数字鸿沟极大,农民享受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足。据有关专家测算,城乡计算机相对差距指数为0.91,即农村比城市落后91%。从我国家电补贴、农机补贴的经验出发,可以研究信息补贴的可行性,努力将其纳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中。四是把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要考核指标。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指标之一。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把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作为示范的重要考核内容,将有效增强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价值,也可带动农业信息化的系统集成和整体推进,为在全国大范围推广提供成熟的配套技术和成功的经验。
三、工业化信息化条件下发展水产养殖若干思考
当“吃鱼难”已不再是主要矛盾,水产品消费安全和渔业资源生态保护的矛盾已占主导地位的时候,水产养殖工业化的任务就要围绕解决主要矛盾,系统研究,全面考虑,科学发展。
管理产业体系的完整性、科技创新的整体性、管理体制的系统性面临的危机。一是产业体系的完整性仍然存在缺失。世界主要渔业国家的捕捞、养殖、加工、流通、国际贸易等产业链条的一体化体系是完整的,渔业内各产业的发展具有有机联系的。然而我国自渔业产业市场化之后,发展的重心一直在产品的供应和产量的增长方面,在“吃鱼难”的问题解决之后如何科学发展捕捞产业、渔船产业、加工产业、市场流通领域,产业发展的主体渔港、渔船、渔民、渔场等研究从在缺失。二是保护渔业科学的整体性。科学应当是开放式的,但科学体系的完整性决定发展水平。目前我国使用的渔业资源普查数据仍然是80年代初期,而国家科技计划中对渔业资源、环境和生态的项目几乎没有,或者被整合到其他相关领域或基础研究部门,或不再以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为价值趋向,国家水生生物养护的科技资源在“整合”的旗帜下严重分散。水产养殖领域的饵料、病害、渔药科学的研究项目没有设立或不独立设立,健康养殖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基础不稳。涉及渔港、渔船等渔业装备和工程学科领域曾经被要求转为企业和推向市场。三是渔业管理体制的系统性不能动摇。随着海域管理、湿地管理、湖泊管理、水权等制度的建立,原本属于渔业一体管理的机制受到严重挑战,加上渔业主管部门对市场加工、饵料渔药、国际贸易、质量安全等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不具备管理基础,渔业管理体制的系统性不再有优势,体制的系统性方面与国际主要渔业国家的比较优势不再存在。
正确认识渔业的特性、尊重渔业的特性则至关重要。例如,水产养殖品种的不稳定性。粮油和肉蛋奶的品种相对于水产品种多样性而言,总体是稳定的,其种植养殖技术也是相对稳定的。水产生产中除四大家鱼养殖具有较大规模,品种基本稳定之外,其余养殖品种的生命周期很短,物种更换周期短速度快,很难形成全国性的大宗品种生产规模。这是由水产物种的多样性特性和消费者对水产品消费的需求决定的。再例如,野生遗传资源依赖性。重要农产品的种质遗传资源基本实现了人工化生产,种子生产不再完全依赖天然遗传物质。水产生产中,捕捞业完全依赖野生生物资源,依赖自然生态环境。水产养殖业也基本依赖野生遗传资源,苗种生产仍然离不开野生资源的补充。还比如,执行非农产品国际贸易规则特性。虽然我国养殖业在渔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WTO至今尚未有法律性的文件将渔业养殖产品列入农业协议的产品范畴。加工产品按国际惯例视同工业产品。渔业的前向及后向产业,如苗种、饲料、鱼药、渔机、渔船等行业理论上也属工业产业。因此,在规划发展、制定政策、确定投资的时候,不仅要强调渔业与“三农”各产业的共性,同时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渔业的特性;既要学习借鉴“三农”各产业发展的优秀经验,还要符合渔业发展的本身规律;不仅要推动公益性环节的整合,更重要的是看到产业体系内的整合;不仅要看整合对综合部门管理方便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整合要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当前,我国工业化进程推进迅速,工业化的成果将广泛应用和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不仅将大大提升农业的装备水平,还将大大推进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