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开发的起点:摸清资源的“家底儿”
我国近海曾有四大渔场: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所谓渔场,专指有渔汛的地方。仅以舟山海域为例,原来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四大渔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个个消失了。现在,我国近海已无渔汛,四大渔场名存实亡。
上述为一位渔业资深从业人士列举的海洋渔业资源几近枯竭的实例,但更多的我国渔业“家底儿”数据就不见得能有人说得清楚。“家底儿”不详谈何保护和发展海洋渔业?!需要的是一个渔业基础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大有用武之地——利用数据库技术实现渔业信息共享,建立渔业组织机构数据库、渔业自然资源数据库、渔业生产信息数据库、渔业文献档案数据库和国外渔业数据库等。信息技术与空间技术相结合,利用以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等空间信息技术(简称 3S系统), 并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 用来采集、测量、分析、存储、管理、传播和应用与空间信息有关数据、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生物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全国渔业资源环境地理系统以及区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将RS图象处理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 建立海况、渔况监测预报服务系统和全国渔业环境监控预普服务系统。
这些摸家底儿的举措不仅用来管理,同时,成熟的渔业信息网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全国辐射, 提供全方位的渔业信息服务, 使用户能通过该网快速传播渔业信息, 了解国内外渔业发展动态、市场信息、养殖技术、渔业政策法规、查阅文献资料的信息平台,使得渔业信息资源的网络化传播,构建渔业信息的服务系统。
两化融合使渔业生产步入现代化、生态化
从渔业内部各产业结构为养殖业、捕捞业、加工业及渔业装备与工程等,严格意义上说,渔业已进入工业化时代。
以海洋捕捞为例,战略性的在保护基础上稳定放缓近海捕捞,另一方面还应该“走出去”发展远洋捕捞。远洋渔业需要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将GPS图象处理技术、GIS技术以及卫星通讯技术相结合, 建立渔业通讯、导航综合指挥系统,实现渔群的跟踪和分辨,调度捕捞的定向作业,不仅实现海洋捕捞的高效化,而且统一的加强了对影响渔业资源的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态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控和预警预报, 提高了渔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进而规划、保护渔业资源、维持生态平衡。
再如,养殖渔业的特点是周期长、劳动强度大, 生产效率低、外界因素影响的风险大。因此工厂化作业是渔民多年来的梦想, 也是新时期对渔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核心内容就是养殖的自动化、信息化。通过把人工智能系统和相关的仪器、仪表相结合, 通过计算机控制实现加水、控温、增氧、投饵、捕捞等自动化管理, 更有甚者随着计算机智能识别、推理和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 一些智能化的专家系统也开始用于水产养殖中的池塘理化参数监制、自动投饵、饲料配制、鱼病诊断等。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同时也减少了人为误差造成的损失、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公共信息化能够实现海洋环境动态监测、海洋环境污染控制管理、海洋环境安全与生态健康评估、灾难预警、自然保护区划管理、海洋天气预报等,无疑在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层面向环保减灾充分倾斜,保证产业在宏观调控下良性发展。
渔业工随着全球化和外贸经济的迅速发展,产品和企业都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一个传统渔业企业,要创造出卓越的品牌,领军中国,领军世界,必须依靠科学,依靠技术,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企业从无纸化办公到整个作业线的实时管理和协同工作需要信息化,无线通讯、光学字符识别、射频技术的蓬勃发展力促物联网的出现,使得渔业的加工、物流、装备日益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整体产业链趋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运用信息化手段实行更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和产品追溯,实现现代化企业的经济效益要求和环境保护及地球物种多样性的要求,尤其后者,是我国渔业企业突破欧美国家贸易壁垒所必需的竞争砝码。
自主创新助力渔业持续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家己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渔业研究领域, 并已成为重要产业竞争优势。通过信息技术创新手段来获取、处理和传递各类渔业信息的应用不仅停留在研究阶段,而且已进入衍生成可转化成生产力的产业技术创新的实用化阶段。
我国渔业持续发展需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蜕变,创新的切入点寿险选在鱼业产品研究的过程,利用数字技术在研发理念层面的创新——支持采用跨部门、跨领域的产品开发、异步开发模式(并行工程)、公用构建模块(CBB:Common Building Block)建立产品研发集成模型、实现知识管理,促进研发的标准化、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在技术层面的创新——强调软件功能中协同办公的特性,可满足团队在一个平台上完成研发任务;又要与企业内各种管理软件集成,消除信息孤岛,共享资源。创新的效果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投入和缩短研发过程。优化鱼类生物学、生态学、分类学、种群动态、遗传、生理等特征及其经济价值。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一些智能化的专家系统也开始用于渔业技术咨询、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水质管理等。对于渔业知识管理的创新体现在建立更具智能化的产品研发管理体系,行将成为明天的渔业创新成果。
信息技术并且促进我们广泛地开展国际鱼类研究合作,充分利用世界渔业研究中心(World Fish Center)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鱼类种质资源数据库FISHBASE,并将我们的成果及时获取承认、得到保护。但要注重自主创新和安全可控,着力自主创新,夯实信息化基础;要以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掌握关键和核心信息技术,创新信息化发展模式,提升国家资源掌控层面的信息化能力,过多的“拿来主义”换不来真正的信息化。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海洋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