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说起滇池近年来鱼类资源波动剧烈,滇池金线鲃等多个特有优质土著鱼类消失于滇池水体,以及滇池水质恶化,蓝藻水华年年暴发的原因,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渔业行政执法处但文德处长认为,抛开人为因素导致滇池水体被严重污染不说,“鱼离不开水”是众所周知的,但许多人却未必知道“水清离不开鱼”这个道理。因为鱼类是维持水体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环节,鱼类的生态功能是滇池水体自净和生态修复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对滇池实施科学的增殖放流,一直被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渔业行政执法处视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科学地实施增殖放流,使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最大限度地发挥鱼类生态功能,实现“以鱼控藻、以鱼减污、以鱼养水”的目的。
体现公平公正 首次实行公开招标
一直以来,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渔业行政执法处都是站在恢复滇池水域生态系统、清除内源污染的高度做好对滇池的增殖放流工作。近年来,在省、市科研单位的支持下,执法处联合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滇池生态研究所提交了“滤食性鱼类控制蓝藻项目建议书”。目前,“以鱼控藻”已成为清除滇池内源污染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省市两级领导重视。
2006年至2009年4年共计争取放流资金349.06万元,平均每年放流鲢鳙鱼155万尾、鲤鲫鱼1000余万尾。2010年,放流滇池金线鲃10万尾、鲢鳙鱼210万尾、鲤鱼375万尾、高背鲫508万尾。与2009年75万元的放流经费相比,执法处今年所争取的放流经费高达400万元。为体现鱼苗、鱼种采购的公平、公正,今年渔业行政执法处还首次采取公开招标方式进行采购。
“对放流鱼苗实行公开招标,除了能充分体现公正、公平提升透明度外,更能节约放流成本、提升鱼苗的质量。”王勇副处长介绍,公开招标不但有利于加大鱼苗鱼种采购的透明度和公信度,更能扩大优选范围以采购到更为优质的苗种投放入滇池。并且为了保证鱼苗放流后的成活率,执法处将是否位于滇池流域100公里范围内作为了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因素,尽可能缩短鱼苗的运输距离和时间。
坚持“两条腿”走路 科学实施增殖放流
据了解,在具体实施增殖放流过程中,渔业行政执法处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在调整滇池水体生物种群合理结构,恢复原有土著种群进行有益尝试的同时,结合滇池实际水情,增大滤食性鲢、鳙鱼的投放规模。
但文德介绍,如何最大化发挥鱼类的生态功能,促进滇池水体自净,首先必须科学制定滇池水体生态修复长期规划,在此规划指导下,制定鱼类生态功能发展规划,调整滇池鱼类种群结构及其数量。对于滇池水体来说,在渔业方面,既要有效去除水体N、P,又要有效控制蓝藻暴发,一是必须减少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如银鱼等;二是必须严格控制以水生植物为食的草食性鱼类,如草鱼等;三是增加一定数量的以有机腐屑为食的杂食性鱼类,如滇池高背鲫鱼、滇池金线鲃(滇池特有优质土著鱼类);四是适度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滤食性鱼类,如白鲢鱼等。
为此,渔业行政执法处去年首次在滇池投放了原特有土著鱼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滇池金线鲃10万尾,在今年9月26日举行的放流活动中,13万尾金线鲃再次游进滇池。此外,大量的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也被放流滇池。以今年为例,截至目前已放流1000万尾高背鲫鱼、21万尾滇池金线鲃、475万尾大规格鲢、鳙鱼。
2010年,渔业行政执法处还首次实施了标志放流,对1万尾鲢、鳙鱼种进行体外挂标,由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负责跟踪监测。在此基础上,今年又再次从放流经费中专项列支出20万元,继续对2万尾鲢、鳙鱼实施标志放流及跟踪监测。王勇副处长介绍,此举的目的在于通过标志放流检验放流效果,通过对这些专用标志牌进行编号确认的方式,了解鱼的生长规律、活动范围以及所消耗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数量情况,同时也将为生物治理滇池内源污染提供翔实的科学数据。
据了解,渔业行政执法处在自身做到科学实施增殖放流的同时,还针对市民开展的放生活动,正积极拟定“滇池放生活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可放生鲢、鳙、滇池高背鲫、滇池金线鲃等鱼类及其他对滇池生态环境没有影响的物种。不得向滇池放生草鱼、巴西红耳龟、埃及塘鲺、美国青蛙、牛蛙、食人鱼等危险物种,以确保滇池水生生态安全。
但文德表示,对滇池实施科学增殖放流将是渔业行政执法处长期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后,执法处将继续根据滇池水域特点和鱼体生长特性,大量放流以浮游植物为食的优质鱼种,促进水体良性循环,争取资金放流滇池原珍稀特有土著鱼种,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优化滇池鱼类种群结构,为生物治理滇池发挥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