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20日至10月20日,是图们江禁渔期,大麻哈鱼上溯寻找产卵场。图为渔民在捕捞种鱼,用于增殖放流站进行人工增殖。
10月12日,3条大麻哈鱼逆流而上,成功越过老龙口水库大坝。至此,大麻哈鱼上溯实验给出结论:过鱼通道满足设计要求。这一结论不仅改写了“最高最长”的世界记录,也将老龙口水库过鱼通道设计合理性的争论画上了句号。
实验始于10月10日。10条捕自图们江的大麻哈鱼运送到实验场,并投放到过鱼通道缓冲区。缓冲区另一端便是珲春河,一张大网拦住退路。面对1比16的坡陡和每秒钟1立方米的泄流,大麻哈鱼无力上溯,数小时后先后死去。此次实验失败。次日,第二批大麻哈鱼运送到位,实验重新开始。
二次实验不再给大麻哈鱼拴绑标识。在场专家称,鲑科鱼类应激反应强烈,拴绑赘物可能是第一次实验失败的原因之一。另一种可能是大麻哈鱼在此没有方向感,因为这里不一定是它们的母河川。
8时30分,10条大麻哈鱼入水。在急流中,陆续有鱼逆流而上,9时39分,有人惊喜地发现,其中一条大麻哈已上溯4级。这一发现意味着鱼道设计存在大麻哈鱼上溯的可能。其间,一群群的柳根等鱼加入到上溯行列,它们是不速之客。
记者在实验现场看到,大麻哈鱼每升一级都要作长时间休整,且越上越吃力。此鱼道约200级,总长532米,水位落差28米,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麻哈鱼上溯通道。生命的力量在向极限挑战。
因没有标识,不便观察,获取实验结果设定在24小时后。12日8时30分,泄流停止,40分钟后鱼道见底,经查找,河道内大麻哈鱼只剩7条,说明另3条上溯成功,已越过大坝进入珲春河上游。
由于没有先例,鱼道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曾饱受争议。如今终于尘埃落定。
大麻哈前途不可乐观
珲春河是图们江下游的主要支流,全长199公里,河口距图们江入海口仅60公里。珲春河上游山峦重叠,森林茂密,水流湍急;下游河谷增宽,水流缓慢。河床底质为卵石砂砾结构,是我省境内大麻哈鱼类洄游产卵的主要通道和场所。
然而在老龙口水库至入江口的50公里河道上,采沙和淘金形成的尾沙堆,改变了河道的原有结构和水文特征,破坏了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河水水质明显恶化;哈达门、杨泡和图鲁,又分别建有拦河坝,三道坝虽然为当地农田灌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成为溯河产卵鱼类洄游通道上的最大障碍。
2002年以来,延边州政府积极申报建立“图们江下游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成立珲春河水产种质资源国家级保护区,但三道大坝不仅没有随之拆除,哈达门、杨泡又分别建起小水电站,两道大坝被加高。大麻哈鱼上溯前途未卜。
老龙口水库是“十一五”期间我省重点建设的水利枢纽工程。过鱼通道为附属鱼类保护性工程,是保护大麻哈等图们江上溯洄游性鱼类的必要设施。这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又一次努力。随着水库成功蓄水,过鱼通道也将发挥作用。然而就在上溯产卵季节,这一通道并没有大麻哈鱼的光临。
寻求保护的“保护区”
珲春河生态平衡被打破后,密江河的生态平衡也牵动多方关注。有消息说,密江河上也要建小水电站。虽然没有被证实,仍然触动了生态保护人士的神经。
密江河两岸多岩石、卵石,植被良好,沿岸无任何污染源。这里早于珲春河成立水产种质资源国家级保护区,如今迫切需要保护。
延边州渔政站有关负责人认为,如果在密江河修建水电站或其它拦河设施,全流域生态平衡都会被破坏,对洄游性鱼类影响更大。
省水利厅一位渔业专家介绍说,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要保障水生生物的生存、生长、洄游和繁殖。一是保证河水不爱污染,二是河道不受破坏,三是确保溯河产卵鱼类洄游不能受阻。他认为,密江河不易修建水电站。他建议,拆除珲春河中游修建的三道拦河坝,同时整治珲春河河道,清除尾沙堆,确保水流畅通,疏通洄游通道,恢复洄游鱼类产卵场。
图们江下游170公里,包括支流珲春河、密江河,是我国珍稀洄游性鱼类大麻哈鱼重要的栖息地和产卵场,也是滩头鱼、鲻、梭鱼的省内惟一栖息地。其中珲春河、密江河水产种质资源尤其丰富。
保护大麻哈等洄游性鱼类的主要通道和产卵场,深远意义则在于稳固、提升鱼源国地位,复兴图们江渔业。近年来,省水利厅、延边州政府及珲春市政府,加大了对图们江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增殖力度,资源有所恢复,但仍处在低位水平。
新闻链接
我国是日本海大麻哈等溯河性鱼类的鱼源国之一,图们江是以出产大麻哈等溯河性鱼类而著称的河流。沿岸渔民经图们江入日本海,从事海洋捕捞生产以及海运等经济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直至上世纪30年代日本入侵东北后,渔民出海捕鱼才被迫终止。
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赋予溯河性鱼类鱼源国的权利和义务,图们江渔业的复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复兴图们江渔业,首先要保护种质资源,修复洄游通道和产卵场,稳固、提升鱼源国地位。
提升鱼源国地位,同时对实现“通海兴边”的发展战略和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