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振兴南珠产业成效
广东省是南珠的主产区,养殖区主要集中在湛江市雷州半岛附近海域。从2009年起,广东省启动实施振兴南珠产业行动,2010年省政府在湛江召开振兴南珠产业座谈会,为重塑南珠品牌迈出了新的步伐,具体成效有:
一是提高了南珠产量。据统计,2010年全省海水珍珠养殖面积2418公顷,海水珍珠产量13753公斤。养殖面积比2008年略有缩减,但珍珠产量比2008年的7219公斤增加了6534公斤,提高了90.5%。
二是培育了厚层优质珍珠。目前广东省南珠育珠期普遍从4-6个月延长到8-10个月,珠层厚度增加到400~700μL,珍珠厚度提高了一倍以上,优质珠率达到50%以上。由于质量提高,统销珠市场价格也从1500-2000元/斤提高到5000-6000元/斤,有的甚至突破万元大关,珠农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是创新了育珠方法。利用抗风双层浮球延绳筏,使整体筏身避开表层风浪冲击,采用箭头式木桩,固着力大大提高,加强木桩的锚泊能力,防止台风拔桩,珍珠贝养殖逐步推向外海,深水海区育珠贝存活率高、附着生物少,优质珍珠(色泽好、珠园、杂质少等)比例比近岸海区高出20%以上。
四是创新了经营模式。为避免分散经营的弊端,各地注重机制创新,逐步形成了三种经营模式:“龙头企业+珠农”模式。徐闻广东岸华集团公司、雷州市荣辉珍珠有限公司与珠农紧密结合,无偿为珠农提供良种珍珠贝苗与珠核,保证珍珠贝苗质量与产品质量。专业合作社模式。徐闻县西连镇大井村是我省珍珠养殖主产区,是“中国海水珍珠养殖第一村”。该村成立了徐闻银辉珍珠专业合作社,对养殖设备安装、插核员培训、养殖和销售等进行统一管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珠农收益。目前,全省已有珍珠专业合作社6个,为珠农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现代市场带动模式。湛江市中鑫有限公司动工建设南珠博物馆及南珠街(市场),该市场将以文化产业带动南珠商贸旅游业发展,为珍珠销售提供广阔平台。
二、主要措施
(一)注重产业技术,为振兴南珠提供新支撑
近年来,广东省积极推进南珠科技体系创新、技术成果产出与应用,以广东海洋大学、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目前,广东省在南珠天然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海水池塘育珠、深水育珠、珍珠精深加工、副产品加工增值等技术上均有新突破,特别是广东海洋大学在马氏珠母贝品种改良、术前处理、母贝植核、养护管理、珍珠采收等方面技术成熟,在珍珠加工、产品开发上不断创新,为振兴南珠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建设良种体系,为振兴南珠奠定新基础
为振兴南珠产业,加快良种体系建设,强化种苗生产管理,广东省力争在五年内实现珍珠贝良种全覆盖。目前,徐闻县广东岸华集团公司、雷州市源源至水产种苗繁育有限公司、雷州市海威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均已建成省级马氏珠母贝良种场,为振兴南珠打下坚实基础。
(三)科学规划布局,为振兴南珠描绘新蓝图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南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海南大学等科研院所,研究制定了《广东省振兴南珠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和《广东省珍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用3到5年时间,建设国家级珍珠贝良种繁殖场2个、省级良种繁殖场2个,开展珍珠贝提纯复壮和良种选育;在雷州、徐闻各建设两万亩以上的养殖基地3-5个;加快珍珠加工业发展,建设广东珍珠展销厅,完善珍珠市场与流通环节等,为振兴南珠产业指明了方向。
(四)加强养殖管理,为振兴南珠提供新空间
自2009年广东省实施振兴南珠行动方案以来,各级政府与渔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珍珠养殖业的管理,实行养殖使用证制度、种苗生产许可证制度和插核员持证上岗制度,保障珠农的承包经营权。清理和整顿养殖海区环境,规范养殖容量,逐步改变超负荷生产局面。清理无证生产、技术及基础设施差的珍珠种苗场、无牌生产珍珠加工作坊,确保种苗质量,提高珍珠质量。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提高加工企业和从业者的质量意识。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