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下午,上海芦潮港镇人民塘公路,64岁的渔民施琴章和儿子正坐在马路边修补渔网。一张绿色的大网在路上铺开十几米,施琴章用尼龙线熟练地把一个个小洞补上。“捉不到鱼,抽空把网补补好”,这位出海捕鱼30多年的老汉连连摇头:“海里的鱼越来越少了。”
芦潮港本地渔船目前共有43条,约有100名渔民。他们一年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驾船出海,在风浪中张网捕鱼。每年的6月1日至8月16日,是法定禁捕期。今年开禁期已过去近两个月,但芦潮港的渔民却收获微薄。“出海一次要几天,回来时船舱里少的只有十几斤鱼”,在渔港路上的一个渔船码头,不见渔船进港,也没有吆喝声。为何鱼会少起来?捕鱼几十年,如今是芦潮港万舟渔业合作社负责人的吴文初推断,一是近年来临港新城建设,围海造田改变了海鱼产卵的滩涂环境;二是海洋污染加剧;三是每年的捕鳗季节,大量鱼苗成为鳗苗的“陪葬品”。
施琴章从小随父亲捕鱼,如今,儿子也成了渔民。“孙子无论如何不能让他干这个了”,老施说,渔民太苦,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在海浪中颠簸,挣的钱一年也就两三万。鱼少了,现在芦潮港渔民赚钱,最主要的是靠春季捕鳗苗。但最令老吴担心的不是渔民捕不到鱼,而是渔民的平均年龄超过了50岁,出海捕鱼是个危险活,如果能“上岸”,那就最好了。渔民“上岸”,船咋办?老吴说,现在每条渔船政府每年有几万元的柴油补贴,如果让渔民上岸,政府可考虑出资收购渔船,就等于一次性发放补贴,让渔民舍得“放下饭碗”。
渔民捕鱼难,但芦潮港渔港路上的“海鲜一条街”却颇为热闹。特有的鱼腥味,从一家家小店的摊位里飘出来。海蜇、带鱼、鲳鱼、白虾、金枪鱼等,这里几乎都有。“海鲜一条街的热闹,估计不会长久。”渔民老陈说,芦潮港哪有这么多野生鱼,这里的海鲜,绝大部分是从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批来的,有的从嵊泗进来,野生不野生,吃了就知道了,这样下去,会砸掉牌子的。其实,“海鲜一条街”卖的鱼,只要新鲜、诚信、价格公道,谁还计较产地?靠海吃海,要让芦潮港渔民上岸后有活干,好好经营“海鲜一条街”,打出品牌,形成产业,或许才是渔民真正的“长期饭票”。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