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于台湾大学生命科学系的曾万年教授,1974年从日本学成归国后,30多年来全心投入鳗鱼的相关研究【附录三】。现在他与博士班研究生,在台湾的高屏溪和大鹏湾,利用微芯片标放技术来建构鳗鱼的栖地利用情形,并藉由鳗鱼「耳石」微构造和微化学成份的分析,试图解开鳗鱼降海、产卵和洄游等不为人知的生态之谜。
【注】目前已知全世界的鳗鱼共有18种,台湾则有「日本鳗」、「鲈鳗」、「西里伯斯鳗」和「短鳍鳗」等四种,而「鳗鱼春秋」即是以「日本鳗」为主角。
曾万年教授指出,「日本鳗」俗称「白鳗」,牠们的生活史大至可分为卵、前柳叶鱼、柳叶鱼、玻璃鳗(Glass eel)、鳗线、黄鳗和银鳗(Silver eel)等七个阶段,而这整个生活史需要5-8年的时间。
成熟的母鳗在秋天降海产卵,降海之后她就不再进食,全靠累积在体内的高能量脂肪体转换为热量,朝产卵地游去。母鳗游啊游!时序由冬天、春天到了夏天,游了五、六○○○公里,到达「马里亚纳海沟」产卵,但并没有人知道她们确切的产卵地点。日本和德国研究人员曾经合作,在日本鳗产卵季时,利用潜水艇在马里亚纳海沟附近,来回搜寻了90次,丝毫不见鳗鱼的踪迹,所以,「日本鳗」的生活史始终是个「谜」。
一直到1996年,基隆水产试验所的廖一久博士终于有了重大发现,他利用「水试一号」潜水艇,捕捞到鳗鱼的「前柳叶体」,使得世人更接近鳗鱼神秘的产卵场。
而曾万年教授的鳗鱼研究也有重大的突破。他利用鳗鱼耳石的「日周期」分析,顺利解开鳗鱼的族群组成和栖地利用的生态密码。而这样先进的技术,2005年被应用来检测「波罗的海」附近所捕获的鳗鱼究竟是「立陶宛」原有的野外族群抑或购自「英国」的外来族群?透过「台湾」和「立陶宛」这样的国际合作,可以看出台湾的鳗鱼研究非常具有先驱性,值得我们一同来探索!
鹿港淡水养殖研究中心培育鳗鱼技术功不可没
位于鹿港的「淡水繁养殖研究中心」创立于1930年,隶属农委会水产试验所,为了辅导民间业者,从1956年起开始养殖鳗鱼,到了1980年代,着手进行鳗鱼的研究,除了养殖技术以外,也从事人工繁殖和种鳗放流的工作。台湾目前在鳗鱼养殖技术的研究上,包括:养殖密度、水质和投饲量等,已累积相当的经验和成果。
而在全球都还无法突破的鳗鱼人工繁殖技术上,水产试验所曾在1991年写下人工繁殖仔鳗存活达31天的纪录,尽管如此,「淡水繁养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们,仍不断反复在催熟母鳗、催生、孵出仔鳗、观察纪录仔鳗成长的过程里寻求解答。此外,为了追索成鳗在自然界的移动轨迹,研究者在鳗鱼身上植入芯片再进行野放,至今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发现。
由于鹿港鳗鱼研究的传统深厚,连当地小学生都对鳗鱼情有独锺。2002年深秋,鹿港镇草港国小12名9-12岁的学生组成了一支研究团队,对具有1955年历史的家乡产业进行全面性的探查。两个月间,他们访谈了地方政府官员、相关研究单位、鳗线捕捞人、盘商以及养鳗业者等,并将所有的访谈纪录、影像数据和研究结果整理成网站,在无远弗届的e世界里,让这个传统产业摇身成为观点完整的研究主题,内容涵盖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以及环境教育等层面。这个由儿童策划,却媲美成人设计的鳗鱼网站,正说明了鳗鱼的一切已经完全融入台湾人的日常生活中。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