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抚远:做强渔产业发扬鱼文化
发布时间:2011/9/28 8:45:03 来源:黑龙江经济网 编辑:罗诗吟
我来说两句(0)
核心提示: 抚远立足渔产业,发展渔经济,成功打造鱼品牌,弘扬鱼文化,借鱼扬名、让鱼生金,走出一条繁育、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化路线,并挖掘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抚远——中国鲟鳇鱼之乡
全国最大的网箱鲟鳇鱼养殖基地
正阳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职工正在加工、熏制大马哈鱼
中俄首次黑瞎子岛水域联合放流
鱼皮工艺品
冬钓
赫哲烧“塔拉哈”
黑龙江鱼展馆内的千金达氏鳇鱼
抚远立足渔产业,发展渔经济,成功打造鱼品牌,弘扬鱼文化,借鱼扬名、让鱼生金,走出一条繁育、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化路线,并挖掘出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积蓄了源动力。
□李鹏 祝司军 本报记者 孙丹秋
“渔产业”
从“以捕为生”到“繁育养殖”再到“增殖放流”,抚远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抚远地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两大界江的交汇处,境内有大小河流56条,湖泊泡沼700多个,是我国东北特种鱼类最全,产量最多的地区,共有鱼类21科105种,经济鱼类11科34种,其中鲟鳇鱼、大马哈鱼和“三花五罗”最为著名,抚远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鲟鳇鱼之乡” 、“中国大马哈之乡”。
曾经的“渔财政”在上世纪末发生了变故,每年鱼子产出20吨,鱼产出500吨的光辉业绩成了历史,由于大量捕捞,渔业资源锐减,甚至有些珍惜鱼种濒临绝境。从全民捕鱼到无鱼可捕,大自然给了我们深刻警示。
2002年,抚远渔业从新一届领导班子身上看到了曙光。县委书记牛学有对渔业展开了全新的攻势。改变以往的“只捕不养”为“以养为主、捕养结合”,走“繁育、养殖、加工、销售”路线,并扩大增殖放流的种类和数量。决策一出台,又重拾了全县人民早已荡然无存的信心。
由于鲟鳇鱼鱼种价格贵,想要大量养殖就必须自己繁育,一支由科研人员、土专家、养殖工人组成的繁育队伍应运而生,在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艰苦的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尾鱼苗的诞生转变了抚远渔业的态势。2004年,一个由繁育车间、培育车间、深加工车间和鱼展馆组成的占地5.5万平方米的鲟鳇鱼繁育养殖基地落成。孵化能力从以往的50万尾扩大到2010年的5000万尾,品种发展到鲟鳇鱼、大马哈等12个。在大力加湖建起了全国最大的鲟鳇网箱养殖基地,现有网箱2000个,养殖水面发展到5万平方米。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利润500万元。今年,这里将继续扩大网箱养殖规模,使网箱发展到3000个,养殖水面将发展到6万平方米,鲟鳇鱼养殖规模扩大到200万尾。2008年全省水产养殖会议在抚远召开,抚远被冠以“淡水渔都”的称号,分别在广州、山东、天津等地建立了繁育养殖基地,抚远繁育养殖的成功经验已在全国得到推广。
目前,全县像大力加湖这样宜渔水面开发利用已达到10万亩,通过“网箱养鱼”和“二次牧鱼”,实现了鱼儿过水增值。在大量原料供应支撑下,鱼品加工有了保障。以前只做小批量生产,如今能随时取材加工,不受时间数量限制。全县加工企业已达到10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50000吨,鱼品种类也不断推陈出新,由过去的两三种发展到现在的大马哈鱼、鲟鳇鱼、大马哈鱼子、鲟鳇鱼子、大马哈鱼鱼干、大马哈鱼鱼柳、大马哈鱼鱼块、大马哈鱼鱼松、大马哈鱼肉酱、大马哈鱼XO酱、大马哈鱼鱼辣酱、整尾大马哈鱼、冷熏大马哈鱼等几十种,产品远销全国及东南亚和欧美,由于品质出众,口味独特,很受消费者的青睐。走上“繁育、养殖、加工、销售”产业化道路后,渔业产殖达到2亿多元,“渔财政”又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为保护黑龙江与乌苏里江鱼类种群的多样性,抚远成立了专门的放流站,从1992年至今,已向两江投放鲟鳇鱼、大马哈鱼等鱼苗2亿尾,使渔业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
“鱼文化”
赫哲文化、鱼皮文化、特色饮食文化,成为抚远地方特色
文化是城市的底蕴。抚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抚远古称“伊力嘎”,满语有美丽富庶的意思。这里是中国古代黑龙江流域各部族人民渔猎地区。自周秦起隶属中原各王朝管辖。辽金时代在此筑城设卡。1909年设绥远州,1913年设绥远县,1929年改抚远县,取边陲安宁之意。这里是北方少数民族集聚地,除汉族外,还有俄罗斯族、朝鲜族、、达翰尔、赫哲、锡伯等12个少数民族,赫哲族是全国最小的民族之一,其文化特色最为鲜明。
赫哲族是一支渔猎民族,其民族文化极其丰富,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下游繁衍生息已有几千年历史,抚远把赫哲族原始的生活特点、饮食习惯、手工制作等特色归纳成了别具一格的鱼文化,通过弘扬,使城市内涵得到了丰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捕鱼、吃鱼、制鱼、赏鱼。说到捕鱼,人们常会和鱼跃江帆、百舸争流联想到一起,而在冬天里捕鱼却很少有人看到。在冰雪覆盖的江面上,一座简易的窝棚,传来铃铛的响声,随即就可以得到鲜活的鱼了。这种冬季独特的捕鱼方式已列入文化遗产,并迎来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成为抚远冬季银龙之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到抚远一定要做两件事:一是看日出,再就是吃鱼。抚远的淡水渔种类丰富,品质优良,是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磁石,加上赫哲人独特的做法吃法,形成了抚远独具一格的饮食文化。把鲟鱼、鲤鱼等鱼先放在火上烤,然后把肉片下来,放入葱、黄瓜等配料拌成凉菜,叫做“塔拉哈”;把鱼冷冻,将皮扒掉,把肉剥成片,蘸着韭菜花、醋、辣椒油兑的料吃,叫“冰雪刨花鱼片”,还有“杀生鱼”、“鱼条子”、“氽鱼丸子”等特色吃法,其味道鲜美、口感独特,已成为抚远招徕外来游客的重头戏,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数以万计。
在抚远人眼中鱼浑身是宝,鱼肉可以食用、鱼骨可以做罐头,就连鱼皮也被利用得淋漓尽致。马欣露是得到赫哲真传的一位鱼皮制作人,多年来一直从事研究赫哲文化和鱼皮制作工艺,从剥皮、晾晒、清理、裁剪、粘贴、缝制十几道工序都独立完成,作品有鱼皮衣、鱼皮画、鱼皮饰品、鱼皮挂件等,独特的民族特色工艺为丰富抚远地方特色文化增加了浓墨重彩。
为充分展现抚远的鱼文化,2004年,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的黑龙江鱼展馆落成。
馆内收藏着黑龙江水系特产的水中活化石史氏鲟鱼、达氏鳇鱼、中国大马哈鱼、乌苏里白鲑,以及“三花五罗”等重要经济鱼的标本达80多个,并展有不同时代的典型捕捞工具。鲟鳇鱼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上千斤的“水中活化石”——达式鳇,极其珍贵和少见的
条、梭鲈,让人们大开眼界。
此展馆对研究黑龙江水系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鱼类品种、分布状况、变迁历史、进化过程及养殖开发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进入这个展馆,感同身受的不仅是鱼文化的斑斓世界,还有人类文明的悠远深邃。通过鱼文化的传播,赋予了抚远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鱼相关的产业,都在鱼文化的推动下,得到有效发展。
“鱼精神”
抚远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
农垦有“北大荒精神”、大庆有“铁人精神”、咱们抚远有“大马哈鱼精神!”佳木斯市委常委、抚远县委书记牛学有掷地有声的一番话鼓舞和触动了全县人民,在上下一致的团结奋进,一往直前的努力下,抚远摆脱贫穷、走出落后,正阔步向“中国淡水鱼都”、“商旅名城”、“国际口岸城市”迈进。一个充满活力、潜力与竞争力的口岸城市屹立在祖国的最东方。
抚远是“中国大马哈鱼之乡”,是黑龙江大马哈鱼种群聚集处,每年成批的大马哈鱼从海里逆流而上,中途要冲破道道艰难险阻,在团结一致的努力下,最终达到目的地,在黑龙江产下鱼卵,完成使命。抚远人民长期生活在边远的环境中,练就了顽强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品质,结合大马哈鱼的固有特性,抚远人称这种坚定不移、一往直前、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品质为“大马哈鱼精神”,通过科学的实践和不渝的追求,精神财富最终变成了物质成果。
抚远是国家一类口岸,与俄远东第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航道距离65公里,其口岸潜力巨大。多年以来,交通一直制约了抚远经济发展的速度。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县委、县政府立即做出决定,要架云梯、铺天路,为实现抚远经济跨越发展打破瓶颈制约。抱着没有结果不松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信念,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开始了项目争取攻坚战。一方面请科技人员现场规划、一方面跑动在项目单位,数年如一日,决策者们不松懈、不怠慢、不放弃,在坚定信念的驱使下,在奉献精神的引领下,在不畏艰辛的努力下,终于感动了相关部门,交通基建一一得到了批复。机场项目的申请用了15个月,在全国用时最短,创造了抚远速度。抚远人民百年的梦圆了,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的县份,一张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抚远将迎来新一轮的经济发展。
2010年,原水产局局长屈兴才被评为全省“感动龙江十佳人物”,他被称为“东极鱼王”。此殊荣来之不易,早期在艰苦的条件下搞繁育试验,把设在江边的简易帐篷作为实验室,不畏艰辛,不辞劳苦,最终攻克了鲟鳇鱼高寒地区四季繁育等8项世界难题,改变了抚远水产业的命运,后终因过度劳累积劳成疾患了肠癌,在治疗期间,就连做完化疗还不忘去基地看看,对卧床不起的妻子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一心只为事业,屈兴才舍小家,顾大家,用无私奉献又一次诠释了“大马哈鱼精神”的真实内涵。
“大马哈鱼精神”是全县人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 也必将成为抚远实现快发展、大发展的精神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