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现代渔业项目的实施,走活了全省水产业全盘棋。
来自省渔业局的信息显示:去年,我省成为全国内陆渔业第二大省;渔民人均纯收入达7700元,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高出全省农民人均收入2000元;全省水产品加工率达20%,出口创汇突破2亿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内陆省份第一。今年前8个月,全省水产品总量仍同比增长2.25%;特种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5.6%,水产品自营出口额超过其他20个内陆省之和。
“一条鱼一个产业”,渔业“板块”经济基本形成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永修县立新乡池塘标准化养殖基地。承包户邹洁根高兴地说:“过去,由于池塘年久失修,池埂塌方,鱼池淤塞,池塘抛荒。池塘通过现代渔业项目标准化改造后,池水深了、池埂宽了、道路直了、环境美了。”
和邹洁根一样,这个养殖基地5000亩池塘标准化养殖基地改造后,年产商品鱼5000多吨,鱼种2000多吨,产值6000多万元,利润2000多万元,成为该县水产业的一个新“聚宝盆”。
水产养殖业的关键在池塘。为提高养殖产量,2008年以来,我省利用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启动并实施了现代渔业标准化池塘改造建设,累计投入5.65亿元,其中现代农业专项资金1.39亿元。3年多来,已改造标准化池塘8.9万亩,池塘通过清淤、护坡及进排水等方面的改造后,基本达到“池成方、埂成型、路成条、树成行、渠成网、灌可进、排可出、入能通、出能畅”的目标。
目前,全省“一条鱼一个产业”为核心的“一县一品、数县一板块”战略布局已初步形成。近年来,全省形成了4大鳗鱼产业板块,1个蟹虾主要集中板块,3大珍珠产业板块,4个鮰鱼(乌鱼、罗非鱼)板块和4大龟鳖类产业板块。全省93%的鳗鱼产量、92%的珍珠、90%的黄鳝、77%的河蟹产量、74%的虾类、70%的鳜鱼和80%的斑点叉尾鮰及龟鳖等都集中在优势产区。
夯实渔业发展基础,增添防灾抗灾能力
在万安县窑头镇通津村,几位养殖户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们村千亩鱼塘因缺少资金,池塘堤坝、塘间道受损后不能及时修复,池塘遇干旱不能保水,涝不能排水,精养鱼池无法精养,水产养殖处于低水平、低效益。更令人头痛的是,洪涝灾害还殃及周边农田。实施千亩连片池塘改造后,由于提高了排涝防洪能力,新增了300多亩养殖污水生物自然净化利用池,池塘蓄水量比过去增加40%。今年,预计该村可产鱼850吨,总产值900万元,新增渔业纯收入100万元。
在实施现代渔业项目建设进程中,各地将清淤、护坡和进排水改造作为池塘标准化改造的三大重点工程。为控制池塘的水位,通过其顺畅的导水作用,确保周边农田不发生涝灾,各项目区对池埂进行修整改造,加宽加高加固以及水泥护坡工程,池塘抗灾能力大升。在今年的洪涝灾害中,通过现代渔业标准化改造的池塘没有发生一起漫顶,池埂没有发生一起垮塌。同样,今年罕见春夏连旱中,通过现代渔业项目改造的标准化池塘和规模化苗种繁殖场,抗旱能力明显增强,生产规模增大,经济效益骤增。
促进渔民增收,渔业节能减排效果凸显
一行行翠绿的杨柳,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一个个水肥鱼跃的池塘……这是记者进入全国健康养殖示范基地——都昌县矶山湖水产基地看到的景象。水产场负责人介绍,池塘改造后,池水深了、埂宽了、鱼种多投了、产量高了、药用少了、利用率高了、死鱼少了,成本降了、鱼好吃了、排放减了。养殖户杨健生算了笔账,改造后的池塘鱼发病率降低了90%,亩产由原来的60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1100公斤。
省渔业局负责人介绍,池塘改造后,不仅有效增加了蓄水量和苗种投放量,减少了鱼类病害和渔药的使用量,且饲料利用率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养殖效益显著。据了解,改造后的池塘平均亩产达1200公斤以上,亩均增产700多公斤,亩均增收节支2000元,实现了当年投入当年收回成本,项目区的养殖户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同时,渔药使用量及种类减少、饲料利用率提高、病死率逐步降低、低氮、磷排放锐减,其中磷亩均减少排放29.6公斤,氮亩均少排放49.6公斤。3年来,全省项目区年增加水产品产量2.93万吨,增加渔民收入1.51亿元,增加水产苗种近50亿尾。
更大的收获是,全省水产品质量显著提高。目前,全省共有181家水产养殖场获得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面积达113.3万亩;全省无公害水产品骤增到98个;绿色水产品增加到144个,有机水产品达100个。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