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浙江温岭市石塘镇钓浜渔港海面上一派繁忙,当地渔民迎来秋汛开捕,成百上千艘渔船陆续开赴渔场,开始海上捕捞作业。
台州地处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南翼,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海洋与渔业资源,使其成为浙江省第一渔业大市。如何把握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实现渔业转型升级?
近几年,台州市积极探索现代渔业之路,台州的海洋渔业正在发生嬗变。
设施养殖呼之欲出
一茬变四茬,养殖密度增4—7倍,亩产高达30万元。这就是设施养殖带来一亩田的“绿色财富”。
中秋时节,走进临海桃渚浙江宏野养殖基地,36个养殖大棚格外精致,远远望去,宛如一把把硕大的“雨伞”。
“这个8米多高钢筋凝泥土支撑,500根钢索固定的尼龙布大棚,是公司凭借自身设计的伞式温室大棚的专利技术,他有效破解了海水多茬养殖的难题,大大增加了养殖效益。”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元明说。
以往传统养殖,南美白对虾一年只能养一茬,但用这种伞式钢索温棚技术后,就让养殖基地“风雨无阻、四季如春”,一年四季不间断多茬养殖。
台州海水养殖面积约有44万亩,水产养殖年产量、产值一直位居全省首位。近年来,随着沿海养殖滩涂海域被征用,海水养殖面积正不断缩小,与此同时,传统的粗放养殖模式也严重制约着渔民养殖效益的提高。
“要实现渔业的转型升级,就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养殖模式,发展‘五高’ 设施养殖(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益),走一条高产、高效的路子。”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林文毅点出了“攻守”间的明智之举。
以宏野为例,公司先后投资1800万元,对250亩养殖基地进行统一规划开发,采用伞式钢索温棚设施养殖,基地每年可以养三茬南美白对虾,一茬梭子蟹、虾蛄。在此基础上,他们还采用了水质处理技术和池塘底部增氧技术,在提高养殖密度的基础上保障了高存活率。
现在,基地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平均每茬单产有1750公斤,养殖密度每亩高达15万—20万尾,是普通养殖方法的4—7倍,亩产值达30万元,是全省乃至全国养殖南美白对虾单产最高、效益最佳的企业。
设施养殖已成为台州现代渔业发展的“加速器”。至目前,台州已新建和改造生态型水产标准化养殖塘3386公顷,建成省级水产养殖示范园区5个、市级水产养殖示范园区39个。
未来5年,台州市重点发展设施养殖,建设一批水产养殖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水平领先、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水产养殖园区,走‘板块化、规模化、园区化’的发展道路。到2015年,台州市将建成一个核心区面积2万亩的三门蛇蟠省级现代渔业综合区、10个1000亩以上的省级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20个核心区面积200亩以上的省级特色渔业精品园。
水产精加工风生水起
一堆堆散发着腥臭味的虾壳、蟹壳,经处理,再从无菌车间里出来,就“摇身一变”,成了一瓶瓶颗粒状的甲壳素。
在玉环,以前一弃了之的虾蟹壳如今成了香饽饽。几家生化制药公司常为收集虾蟹壳发愁,当地市场满足不了“胃口”时,他们不得不跑到全国各地去收购。
甲壳素用途广泛,可以用来合成抗生素和抗癌药物,在医药、化工、环保等领域非常受青睐。台州市是全国最大的甲壳素生产加工基地,甲壳素年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其中95%出口美国、欧盟。浙江金壳生物化学有限公司负责人林荣业说,公司每年利用虾蟹壳生产甲壳素,创收高达上亿元。
一车车低值鱼类经先进的鱼糜生产线精深加工后,摇身变成了鱼糜火腿肠、人造蟹肉棒等各类水产干制品。
海之味公司——这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一年就有这样上亿元的水产干制品出口额。目前,公司已开发出烤星鳗系列、鱼糜系列等200多种经济鱼类产品,主要出口到韩国、日本和欧洲。
“念活念好‘现代渔业经’,才能大幅提高附加值。”企业负责人胡于青道出“取胜”真谛,像石蟹、星鳗这类低值杂鱼本来只做饵料或废弃,但经精加工后,成了鱼丸、鱼糕、鱼卷等休闲食品,售价翻了数十倍。“现在连原料收购价也跟着水涨船高,让渔民也得到不少实惠。”
台州市有水产品加工企业395家,已形成鱼糜及其深加工产品、海洋生物化学制品、传统冷冻水产食品及小包装产品三大系列的水产加工产业。去年,全市水产品出口达32681吨,贸易额10862万美元。
“十二五”期间,台州市将围绕水产品加工与物流业的优化与提升,重点实施水产品加工提升计划、水产品品牌与名牌建设计划和水产品加工物流基地与流通体系建设计划,将新建3个水产品加工园区,全市市级以上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将达到50家,力争把台州市建成在全国都具有影响力的水产品加工基地。
海洋捕捞转型加快
近几十年,随着海洋资源匮乏、传统近海捕捞衰竭,生产成本逐年提高,渔民经济效益降低。
怎么办?台州一方面加大渔民转行就业力度,另一方面在现代渔业上大做文章,加快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集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于一体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台州兴旺水产有限公司“海上车间”就是其中的典型。
兴旺公司原是家粗加工水产品企业。2007年,公司瞄准台州市灯光围网作业发展较快,渔获中上层鱼保鲜不力的实际,牵头组织了以捕捞生产船、冷藏加工船和加工企业三方共同出资入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投资的“海洋捕捞业冷链建设”,走上了一条原料鱼冷藏保鲜、加工、品牌销售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今年3月,在全省水产与加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交流会上,这种“体制好、机制活、产品质量好,促进渔民增收和渔业增效”的好形式,受到与会代表一致好评。
灯光围网的主要作业时间集中在夏秋高温季节,鱼货数量多、保鲜要求高。在未实施冷藏加工船加工前,鱼货基本上是由冷藏运输船运回港口销售,鱼货破损率高达30-40%,收购价低,质量也难得到保障,若遇到鱼货集中回港,往往增产不增收。
开展海上冷链建设后,建造冷藏加工船,直接从渔网中取鱼进行冷冻加工,既保证鱼货质量,又减少渔船人员和劳动强度,鱼价也跟着上涨。同时,水产加工企业由于原材料质量好,能加工出高品质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冷藏加工船近40艘,仅去年就投产19艘。目前最大船舶长达75米、结冻能力90吨/次、冷藏950吨。2010年,全市一线冷藏加工量约5万吨。
“以年产5万吨的加工量估算,仅此一项,渔民就可增收1.6亿元。”市水产流通与加工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厉有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国际水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经验看,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从捕捞海域到餐桌’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不仅确保了产品质量,而且提高了渔业效益。”
2010年台州市水产品出口量为32681吨,仅占总产量的2.3%,且其中80%是初级产品。厉有江说,台州鲜活水产品生产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由于冷链发展滞后,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特别近年来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进口水产品准入标准,相关质量、技术和绿色壁垒已成为制约台州市水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发展水产品冷链加工,提高出口水产品质量,成了突破贸易壁垒,增强国际竞争力当务之急。”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海洋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