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每年八九月份到
辽宁葫芦岛的大小酒店就餐,凉拌鲜海蜇是很多人要点的菜。可近日来旅游的王先生要“老醋蜇头”,却被告知“真没有”。
一向被视为“富海”的辽东湾因盛产海蜇而闻名国内外,现在却连本地餐桌的供应都无法保证,其原因何在?

往年海蜇丰收的盛景
如今安静地停放在岸边的渔船
集体失约的海蜇
渔民陈春友的儿子陈雷“不务正业”,54岁的老陈在无奈的同时没有责备。
世代居住在葫芦岛市龙港区笊篱头子的陈家靠多年经营,拥有一条5吨的渔船。往年,仅海蜇一项,老陈就能入账几万元。今年,他几次出海都失望而归。“我们和其他几户合在一起,总共才捕了2000多斤海蜇,卖了1万多元钱。看来海是真穷了!”望着曾带给他们富足的大海,陈春友说,“毕竟还要生活,儿子要出去就去吧。”
“不待鸣金,就已收兵。”提到今年的海蜇捕捞,兴城市沙后所镇渔政管理所所长穆维国这样形容。7月21日,伏季休渔后海蜇开捕的时间,葫芦岛的海面上没能看到往年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全镇有大小渔船300余艘,在海蜇开捕后仅出海49个船次,因为渔民们知道基本没有海蜇。”不仅是沙后所,在刘台子等其他“渔乡”,情况也差不多。
“今年海蜇真的是集体失约了。”葫芦岛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作为盛产海蜇的地方,葫芦岛今年只有40多吨海蜇,连往年的零头都不到,全省其他地区也不乐观。”
影响的不仅是渔民
“太贵了,不一定有顾客舍得点。”刘先生是葫芦岛一家中型酒店的老板,对于今年的海蜇行市,他说,“虽然没到买不着的程度,但实在是不敢买也不敢存。”
不仅是饭店缺了好菜、食客没了口福,海蜇捕捞收获甚微还连累着海蜇加工行业。葫芦岛市金葫芦食品厂厂长李洪斌多年从事海蜇加工,已有生产即食海蜇丝的能力。由于对海蜇量少早有预计,开捕前两天他就赶到大连,却没有看到满载而归的渔船;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到营口,依然如此;他又赶到盘锦,从盘锦再到锦州,至8月5日回到兴城,一路走来都是同样的情景。“我在全省沿海城市转了一圈,只收到几百公斤。这对于加工海蜇来说简直就是开玩笑。咱没有三头六臂,更不能作假骗消费者。要是老客户‘断档’,不仅眼前的生意没指望,将来更难说……”海蜇怎么没了?
“2009年3万吨,2010年8000吨。”统计数据显示,我省海蜇出产多年来的平均值是2万吨以上,而今年的703吨是以往年均产量的1/30。“究竟为什么,我们也在思考,但提早捕捞已基本被杜绝。”葫芦岛市渔政管理处副处长徐学忠向记者介绍,随着海蜇保护力度一年比一年大,渔民的保护意识也有所提高。
据专业人士介绍,海蜇生长受海水温度、洋流等因素影响较大。排除过早捕捞,对于今年辽东湾海蜇大幅减产,省海蜇资源管理指挥部有关专家认为,扣除数量自然减少因素,春夏季水温过低、雨水偏多影响了海蜇生长。记者还了解到,我省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对海蜇、对虾等海产品进行放流(即投放幼苗),今年却没有。有关人士根据往年放流的经验,已经作出“海蜇放流的回捕率较低,对增产增效起的作用并不明显”的结论。
兴城市刘台子满族乡闫家村75岁的老渔民闫春林认为:“海水受污染了。别的不提,就说庄稼上的化肥、农药,都随雨水入海,不影响海蜇才怪。”
“海蜇幼苗期不会游动,主要在近海礁石上生长、产卵,如果礁石受到破坏,就失去了生长环境。”葫芦岛市海洋渔业局专家认为,海蜇的减少是受综合因素影响,“水域环境受污染有可能,因为现在的海洋环境的确不如以前。另外有的地方填海、造坝,使海岸线上的海流发生了变化,甚至不复存在。还有港口建设中的疏浚也会对海洋环境产生影响……”
作为三面环陆、近乎封闭的内海,渤海以水体交换缓慢、自净能力差著称。今天的渤海,已经呈现出近岸海域整体“亚健康”状态。由于缺乏相关分析结果,目前无法确定海蜇减产是否与蓬莱溢油事故有关。但我们不能不面对的是,海洋环境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采访手记:海洋环境复杂,影响海洋生物生长与数量减少的原因有很多,但辽东湾海洋渔业资源逐年减少是不争的事实;海洋环境恶化对海洋生物生长造成了影响也是事实。
保护海洋生物最根本的手段是保护海洋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蕴含着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诉求,更是实现社会发展和谐和社会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与前提。在对“海蜇问题”的蹲点行动中,记者感到,维持海洋资源平衡以及生物链的完整、稳定,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