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28日上午,今年第11号台风“南玛都”到来前夕,碧蓝的黄岐湾笼罩在时阴时晴的云天下,海面上一串串渔排像珍珠撒开。
“浪大,小心点!”记者一行跟随几位晒得黝黑的渔民,跳上一只小机舢。小机舢“突突突”地犁开碧蓝的海水,向离岸线5000米外的渔排驶去。
连江是“中国鲍鱼之乡”。在临近赤才村的东洛岛海域,黄岐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有2000多亩渔排,来自贵阳山区的雇工张莲芝脚踩踏板,半截腿浸在海水中。只见她熟练地拉起绳,把鲍鱼笼提出水面,打开笼门,往笼子里投放一撮碎海带,然后关上笼门,再把鲍鱼笼重新放回海中。她干得很快,不到10分钟就喂好了一列十几笼的鲍鱼。
张莲芝告诉记者,这些鲍鱼像长在海里的“金疙瘩”,每两三天喂一次海带,喂料要恰当,太多了,“金疙瘩”也会生病。现在,她和丈夫已经习惯了海上喂养鲍鱼的工作。
“刚知道一粒小小鲍鱼能卖六七元钱时,我吓了一跳。”张莲芝笑着说,“不过,鲍鱼金贵,我们的收入也不错,每个月扣除生活开支外,还能赚4000多元,比种田强多了。
”林本敬是黄岐湾养殖公司的董事长,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村官”。他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黄岐湾还荒废着。如今,黄岐湾渔排星罗棋布,绝大多数都是养鲍鱼的。“这边是赤才村、后仑村,是属黄岐镇的;绕过这个礁石,后面有沙澳、同心、奇达,属安凯乡。黄岐湾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养鲍鱼。”林本敬自豪地告诉记者,在黄岐湾无数的养鲍大军中,他的养殖公司最早走上科技兴渔之路,也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领头羊。如今,公司拥有一座国家级的海水良种育苗场、一座冷冻冷藏制冰厂,并建成浮筏式消波堤1000米,开发无公害示范养殖海域2200亩,总资产达2.2亿元。公司还被评为福建省农村青年创业示范基地、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福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基地和龙头企业。
黄岐镇海兴街的何吾明是传统渔民。“刚开始自己养,规模上不去,没技术,没市场。这几年和黄岐湾养殖公司签了订单,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统一收购,鲍鱼产量提升了,市场稳定了,利润也上去了。”何吾明告诉记者,两三亩鲍鱼田累计投入百来万元,每年可有三四十万元的纯收入。如今,他靠养鲍鱼赚到的几百万元,又转向山东投资房地产,并在宁德入股一家海参养殖基地,日子越过越红火。
靠养鲍鱼致富不止何吾明一人。林本敬说,赤才村有100多户村民,几乎每家每户都养鲍鱼,村民户均年收入二三十万元,很多人买了汽车,还在城关或福州买了房。
去年,连江全县产出12亿粒鲍鱼,其中有10亿粒出在黄岐湾。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冲着黄岐湾这个躯体柔软的“金疙瘩”品质,一家新加坡的企业也闻风而来,希望能和黄岐湾养殖公司合作开拓产品深加工业务。
黄岐镇党委副书记黄怀爱也告诉记者,如今连江约有1.3万人从事鲍鱼培育、养殖和销售,鲍鱼年养殖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三成,已形成“育苗—养殖—加工”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逾20亿元。下月中旬,2011海峡(福州)渔业周、渔业博览会将在福州举办,届时连江县将举办“中国·连江鲍鱼节”,计划结合连江渔业大县的实际和“中国鲍鱼之乡”的美誉,以渔业为载体,推出融科普、经贸、观光、娱乐、美食、购物为一体的系列活动。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