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不仅是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还是实施我省生态立省战略,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养护渔业资源、爱护环境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措施。据了解,本次活动以“大美青海,生命黄河”为主题,将向黄河放流经过标记的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等土著鱼类鱼苗80万尾。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黄河干流在青海境内长度为1694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80亿立方米,具有很重要的水域生态地位。黄河上游青海段分布的土著鱼类有22种,多数种类为我国特有的高原珍稀物种,其中有3种被列入1998年《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有9种列入2004年《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目前黄河雅罗鱼、兰州鲶、黄河鮈等黄河鱼类已处于濒危境地。
为进一步加大渔业保护力度,我省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渔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在黄河上游扎陵湖、鄂陵湖实行封湖育鱼,还建立了河南段、尖扎段、贵德段以及扎陵湖鄂陵湖4个黄河上游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近年来,我省先后开展了黄河流域鱼类资源本底调查和黄河干流梯级电站及青海省引大济湟等大型工程的水生生物监测及环境影响评价。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黄河鱼类遗传评价、基因测序和特有功能基因开发利用等基础研究,建立黄河土著鱼类种质遗传档案。
2007年,我省在苏只和积石峡修建黄河上游首座鱼类增殖站。省渔业环境监测站通过技术攻关,花斑裸鲤、黄河裸裂尻鱼、极边扁咽齿鱼等黄河珍稀土著鱼类人工繁殖先后获得成功,还取得了规模化育种的重大突破。自2009年起,全省累计向黄河水域放流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鱼苗280万尾,并通过先进生物标记技术进行标记放流,为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价打下了基础。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