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易黎)随着暑假的到来,大学生们纷纷踏入社会,在炎炎夏日里开始进行各种实践活动。近期,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七名实践队队员前往潜江,开展为期四天的小龙虾产业发展现状及潜力调查。
实践团队于先后造访了潜江市科学技术局、水产局、荆楚水产合作社、积玉口镇小龙虾批发市场、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单位及养殖、实验基地。过程中,队员们不仅感受了团队合作的乐趣,更了解到许多龙虾产业的知识,体现了当今大学生关注社会、奉献社会、用所学知识造福社会的良好精神面貌。
油闷大虾会旧友,真知灼见授书生
实践队启程前往第一站——潜江市科学技术局。在那里,队员们受到了樊文伟科长的热情招待。队员们向樊科长询问了诸如小龙虾产业的整体现状,科学技术局与企业及农户之间交流合作,以及两大小龙虾加工企业——莱克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和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问题。樊科长就以上问题进行了耐心详尽的解答,使队员们了解到大量专业的、第一手的资料。整个访谈过程可谓是受益匪浅。
下午,队员们来到了潜江市水产局。在总工程师陶忠虎先生的接见下,队员们对小龙虾产业做了进一步的探访。过程中,陶先生表示,希望政府部门积极帮扶小龙虾产业链的上游(选育和人工繁育)和下游(精深加工甲壳素),并对产业的整体发展布局做出了自己的预测。他声明,应该为小龙虾树立有品位有档次的品牌形象,协调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以实现整合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的最终目的。一席话使队员们对小龙虾产业有了更加全面、完善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午餐时,实践队与潜江市科学技术局的刘主任、査科长一道品尝了当地特色——油闷大虾。席间,刘主任与实践队队长邱天奇共同回忆了去年见面的情形。同样的龙虾,同样的学生,不禁让人感叹武汉大学与潜江小龙虾之间的缘分。
零距离接触养殖大户
实践的第二天,队员们按计划抵达浩口镇艾桥村的荆楚水产合作社,造访了当地的理事长朱先生。
通过交谈,队员们了解到,朱先生是一位水产养殖大户,家里总共有60多亩池塘,养殖龙虾、四大家鱼和螃蟹,每年的平均年收入高达10万元。不仅如此,朱先生还致力于成立多家养殖户的合作社,帮助更多人走向共同富裕。
在参观了鱼虾养殖场后,朱先生还向队员们描述了旱灾与洪涝给他们带来的减产损失。其间,他多次提及养殖户们是“靠天吃饭”,言语中不乏对自然灾害限制产业发展这一现状的唏嘘之情。队员们也感到,对于养殖户来说,政府补救与技术提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紧接着,实践队乘车前往距离浩口镇一个小车程的积玉口镇。他们参观了小龙虾批发市场,并与协会的刘主任以及一名助理做了简短的交谈;从中,他们了解到积玉口镇的养殖规模、养殖模式和地区分布等具体情况。
最后,实践队赶到借粱湖养殖基地,分为三路走访了此处的养殖户,以掌握最真实最直接的龙虾养殖信息。
废弃虾壳变身高档保健品?揭开甲壳素提炼技术的面纱
最后一天,实践队在熊口镇的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集合,开始最后的调查工作。
在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队员们见到了晏经理和专门负责外事的姚主任,并在他们的带领下参观了华山水产的二期工程。二期工程每年能处理10万吨虾壳,并从废弃虾壳中提取出甲壳素,衍生制作食品添加剂和出高档保健品。
而这一甲壳素提炼技术,则是由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杜予民教授主要研发的。
除此之外,队员们还参观了晒虾壳的广场、冷藏库、虾仁制作车间、氨糖加工车间和污水处理厂,直观地了解到一个公司的生产运营过程;其中,队员们尤为惊叹于达到欧美净化标准的污水处理技术。
参观完毕后,队员们同样对晏经理进行了简短的采访,由此掌握了华山水产的运营现状和未来规划的大体信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行,队员们不仅了解到许多资源环境的相关知识,更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关键性和紧迫感。身为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学生,队员们对自己应如何将所学内容投向社会生产的前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准确的定位。在这一点上,他们的老师——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杜予民教授——为他们树立了榜样。多年来,杜教授一直致力于虾壳处理与甲壳素提取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巨大成果,尤其是这两年和潜江市水产局、科技局以及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等部门、企业密切配合、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甲壳素产业链条的完善做出了贡献。相信队员们通过此次实践,一定能更好地将这份工作与精神传承下去,充分参与到学、企、政的协调配合中,并发挥作用,为共建两型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中国水产门户网独家报道,如需转载务必标明出处!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独家报道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