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墙面的两层小洋楼式的农民新居,一排排整齐地向前延伸;一口紧挨一口集中成片的精养鱼池,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渔池里,三三两两的村民站在半人深的水里,手拉渔网捕捞鱼苗;平坦洁净的水泥村道上,满载着鱼苗的车辆朝村外驶去……这是8月10日清晨,记者在四川省富顺县东湖镇棬坝渔村看到的美丽景象。
从一个发展落后的小渔村,到全省最大的水产苗种示范基地,再到西南鱼苗第一村,棬坝村阔步前行;从传统的繁育方式到统一科学的培育方法带来品质的提升,“棬坝鱼苗”身价持续攀升,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6700元,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目标,预计今年可达7100元以上。
党支部领航
落后村变首富村
站在棬坝村村头,村支书杨文军感慨万千。杨文军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部分村民依托县鱼种站和沱江河的有利条件,自发进行水产苗种产业经营。但经营松散,竞争无序,鱼苗品种单一,发展乏力,村民收入仍处于全县后位。当时,全村1426户,从事鱼苗产业的就有800户;全村2240亩土地面积,养殖水面就有1200亩。人多地少,人均土地只有4分。要在这户均一亩多点的养殖水面上实现增收,的确是个难题。
棬坝村党支部经过反复思考,提出全力发展“西南鱼苗示范基地、壮大蔬菜育苗产业、创建生态文明村、打造乡村旅游园”的发展思路,2004年5月成立水产协会,2007年成立棬坝水产专业合作社,并在实践中探索出“支部+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户,农科教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
“我们很感谢村支部、村委会,没有他们,我们村的发展就没有今天这么好!”正在为刚捕的鱼苗充氧的养鱼大户李述良感激地说道。据了解,几年来,村党支部先后带领养殖大户到成都、泸州、仁寿等地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开阔了养殖户们的视野。2009年3月成立的棬坝村水产合作社党支部更是成为养鱼户生产增收的航标灯。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2007年棬坝村就成为四川省最大水产苗种示范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鱼苗标准化建设示范村,培育的草鱼、鲫鱼、鲤鱼、鲢鱼、鳙鱼五个品种被农业部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2008年,全村渔业产值已经达到1300万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156元上升到5500元,棬坝村一跃成为全县首富村。目前,棬坝村年产各种名优新特鱼苗3.2亿尾、成鱼200吨,年创产值可达3200万元,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69.3%,鱼苗养殖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6.5%。
合作社发力
塑品牌促竞争力
2007年,棬坝鱼苗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会员由最初的58户发展到目前的288户。合作社使进货渠道、鱼苗销售、产品信息发布、技术培训、品牌培育形成“五统一”,促进了鱼苗品质的提档升级,“棬坝鱼苗”品牌实力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
合作社理事长杨必财谈起这些年的发展,很是高兴。“我们合作社建立鱼苗养殖生产体系,实行技术标准化。请来专家指导,规范技术。实行基础设施标准化,对鱼池、路、电排、渠道统一规划,统一修整。实行鱼品种标准化。以前按传统方式繁育的鱼苗,成活率只有50%,现在引进湖北、广州等地水花进行标准化培育,成活率在80%以上。”
“然后是创新销售网络。”杨必财说,每天他都要在电脑上查看全国近期鱼苗销售信息。“通过在网上每天不间断发布鱼苗供应信息,宣传棬坝鱼苗产业,扩大影响,仅此一项,就使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近600元。”杨必财说,合作社负责帮社员从外地订回水花,又在网上发布信息,并将外地客户安排落实到户。现在棬坝鱼苗市场占有率在省内达到90%,主销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市。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种苗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