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来到广西北海铁山港区兴港镇卧龙村,几个高位虾塘边上,村民陈继庭正摆弄着前一天刚买回来的发电机组。
“虾苗是6月18日投放虾塘的,马上就可以收获了,眼下正是最关键的时候。”陈继庭说,最近供电不稳定,碰上停电不能打氧的话,损失可就大了。一万多块钱的发电机组,就是为这买的。
手指眼前五六亩虾塘,陈继庭说,仅一两年前,这里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一个接一个的小土坡,杂草丛生。“看着村里的地丢荒,让人心痛啊!”卧龙村,一个小渔村,只有140来户人家共600多人。村里土地少,东一块 、西一块零零碎碎地分到各家各户手中,种什么庄稼都不成气候。
俗话说,靠海吃海,村里人大多以出海打鱼为生,而近年来海洋资源日益枯竭,向大海要生计也越来越不容易。于是,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
为了摆脱贫困,村里人将目光从海边转到了岸上,几年前开始筹划着将村里的土地集中起来,再重新分配,大家离船上岸搞水产养殖。此事直到去年才付诸实施。当然,每户人家分到的土地依旧不多,但都是整片的,搞水产养殖足够了。
当年,陈继庭试着用4亩地搞了两个高位虾塘。一个虾塘需要投入近2万块钱,而陈继庭手头只有三四万块钱,便向合作联社申请了小额信用贷款,2.5万元很快就到位了。弄好了虾塘的基础设施,购买虾苗 、饲料 、虾药等,仍需要一大笔钱,而陈继庭筹来的钱却快用光了。此时,通过小额信用贷款,又一笔资金送到陈继庭手中,解了燃眉之急。
投入,很快得到了回报。
“以前做海,都是夜晚出海,第二天天亮回来,辛苦,收入又不稳定。我快60岁了,也做不动了!”陈继庭说,虽然是头一回养虾,但是村里常有技术人员来给村民上课,加上自己多找点科学养殖的书来看,很快就掌握了养虾技术。
去年一年,陈继庭的虾塘共养了三造虾,除去其中一造受台风影响损失严重外,其余两造收获了近3000公斤虾。
按每公斤26元的价格算,两个虾塘共收入近8万块钱。也就是说,仅一年时间,陈继庭就收回了成本。今年年初,陈继庭又向合作联社贷了2.5万元,把虾塘面积扩大到五六亩。
陈继庭的经历,正是卧龙村成功“转型”的一个缩影。据介绍,目前,村里超过90%的村民从事高位池养虾,超过80%的村民通过合作联社得到启动资金,或在资金短缺时得到援助。
为方便村民养虾,从村头到村尾开出了一条道路。记者在现场看到,道路两旁,是一个接一个的虾塘。到了晚上,大家都开灯打氧,这里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的,像集市一样!”陈继庭说。
这个曾经的落后村,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流”,搞起水产养殖。
“丰收时刻又快到了。”陈继庭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说,我打算今年把贷款都还清,明年就可以盖楼房了!接下来,我还要在海边发展渔排养殖。”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