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相比于海南人习惯的茶楼饭馆的休闲方式,印象中每一次与周经明见面,他总是在苗场里监督生产方面的工作,这或许也是他能走到今天的原因之一。
在向昌盛鱼鳖种苗场董事长周经明了解他在罗非鱼苗种领域中摸爬滚打的二十多年历程之前,笔者也曾数次接触过他,相比于海南人习惯的茶楼饭馆的休闲方式,印象中每一次与他见面,他总是在苗场里监督生产方面的工作。
苗场的出苗池旁边放置着一张大长桌和几把木椅,桌上放着一些水产类相关的报刊杂志,俨然,这已成为周经明的办公室,这样的地方也让人少了一份拘束,我们的交谈也在这里轻松地展开。
曾被称为"罗非鱼王"
周经明进入接触罗非鱼是从1980年开始的。农民要做商品的生产者,所能进入的行业无非"种"和"养",周经明选择了他所倾向的"养",其实"1986年前罗非鱼都是公社进行的实验性养殖,个人不需承担市场的风险"。
1986年,想寻求更大发展的周经明自己建了场。然而直到1990年,罗非鱼基本上没什么市场,这一段时期也成为周经明回忆中最为困难的时期,"一是没有资金;二是没有市场;三是本身没有太多的经验技术。"但这些困难没有让周经明退缩,反而"经常跑到当时进入这行更早、技术更加成熟的定安县,向那边的业者学习",谈到这段经历,周经明诚恳的表示,后来的成功与那些老师傅的帮助有很大关系。
1986年周经明刚开始办场时,罗非鱼还远未形成产业,当时没有商品饲料,养殖都是采用猪、鸭混养模式,当地养殖户还会去割飞机草(当地一种野草),投到池塘中起到增加饵料和肥水作用,到了1989年,逐渐开始用椰子饼、花生饼、米糠、麸皮等原料来投喂。但整体上养殖技术都还非常低,"每亩如果能产一千斤鱼,那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在进行养殖的同时,周经明也开始自己生产种苗,"因为市场需求小,最初做苗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种苗需求。"也正是因为这样,周经明敏锐的关注到了不同品种之间养殖效果的差异。
当时生产最为普遍的就是福寿鱼苗,即莫桑比克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的杂交品种,因为该品种产卵非常厉害,养殖两个多月就开始产仔,苗场捞的鱼花多,产量大。相比之下,尼罗罗非鱼养殖8-9个月才开始产卵,总产量远低于福寿鱼。但正因为其产仔晚,养殖8-9个月就达到上市规格了。"我们养殖最终的目的是发家致富",于是,1988年开始,周经明决定专门做尼罗罗非鱼。当时,上市的鱼规格一般在半斤左右,而周经明正是凭借着品种的调整,经常可以养殖一些大规格的鱼销售到周边市场,他更是被称之为"鱼王",于此同时,由于其坚持只做尼罗罗非鱼,苗的名声也渐起,一些有需要的人也会找到他。
紧抓市场转变品种
"机会只会垂怜有准备的人",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周经明迎来了收获的时节,1992-1993年开始,商品饲料开始出现,更重要的是,由于房地产的带动,"十万大军下海南"带动了消费,鱼价也是飞涨达8-12元/斤,1996年后也都为维持在6元/斤以上。
鱼价的良好,也是直接造成种苗需求的增多,尽管当时岛外市场还没出现,但"一年能卖一千多万尾苗。"也正是在这一段时期,周经明从养殖、种苗两手抓开始逐渐转变,慢慢的专注于种苗的生产,"什么品种的苗更适合养殖",自然也成为他最为关心的事情。
1995年后,周经明开始转做雄性率更高的奥尼罗非鱼,并从珠江水产研究所、淡水渔业中心等科研机构引进了相应的亲本进行培育;2003年,周经明又注意到了更具生长优势的吉富品系,然后进入。
可以说他每一次的转变,都抓住了养殖发展对苗种特性的要求。也正因此,他的客户群也是逐渐扩大,1995年后,广东、广西的客户开始过来买苗,而且"这些最早期的客户中,也不乏合作至今的。"周经明颇为自豪的表示。
目前不会扩张苗场
罗非鱼产业真正快速的发展是从2005年开始的,由于罗非鱼出口的带动,养殖量迅速增大,鱼苗场自然也是开始增加,大大小小的苗场也是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而身处"乱世",见证了不少厂家起起伏伏的周经明也有一套自己的哲学,"看别人赚钱眼红了,心往往就黑了",在我们以前的合作者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周经明告诉笔者,早在2003年,公司就注册了"海南壹号"作为苗种的品牌,以规范市场。"但也有人靠我们的品牌打开市场,后来在利益的驱动下眼红了,买差苗来卖,很快市场也就流失了。
罗非鱼苗种的生产和需求都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且还受到气候的影响,苗价也是极为不稳定,供不应求时哄抬苗价,供应过剩时又陷入低价竞争。作为目前被市场所认可的品牌苗场之一,周经明极其反对这种做法,"做品牌要在行业中树立起信誉,定价时应基于生产成本,追求合理的利润。"
对于多年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周经明也颇有感慨,他常说"做生意这门学问,坐下来说时,很多人都能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做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问题。"也正是意识到这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品种,他都是亲力亲为,严格的把关。在周经明看来,生产一条好苗需要三年时间培育:"引种--培育、选择--少量的养殖试验--挑选大量生产使用的亲鱼",每一步都不可或缺。
"我把这个行业当做一生的事业来做",周经明郑重的说。但他同时表示,目前并不希望扩张,原因则是出于市场和他最为关心的品质考虑:第一,生产一线的工人不好请,而苗种的生产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人就做不好,新工人多时,操作就容易不到位,造成鱼苗损伤,成活率低等问题,而他认为,目前的面积是他所能管理到位的最适规模;第二,对于市场,"鱼苗市场这个蛋糕不是一个人能吃完的,规模过大后反而可能带来的是成本的增加和品质的下降",显然二十年历程中,他也见证了不少这样的例子。
相比于对市场的野心不大,周经明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家乡人致富,"现在大规模连片的养殖区域很少了,但是一些零散的地方还是可以利用的,希望当地的相关部门能引领农户去做这些事情,我也会帮助他们,当个农民养鱼致富的带头人。"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