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水产部门灾后在洪湖放养鱼苗
灾害应对,重点应该在“防”。
回顾今年上半年湖北省遭受的旱涝灾害,一些成功的渔业避灾模式令人瞩目,同时,一些过去隐藏在高产量背后的渔业短板也浮出水面。
作为全国淡水养殖行业的龙头老大,湖北如何在今后仍然可能面临的重大灾害面前掌握主动,减少损失,大力发展避灾渔业,将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发现
浅水塘岂能长期养大鱼
水产业的关键是水,但记者实地走访发现,我省多个水产养殖区普遍存在基础灌溉设施老化、取水能力不足等问题。
在潜江市小龙虾养殖重镇积玉口镇三角垸村,养殖户们的受灾程度,同各家养殖小龙虾的稻田与排灌河的距离直接相关。如张正荣家的稻田紧挨着排灌河,虽然今年也大幅减产,但由于小龙虾价格大涨,他家的收入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而另一养殖户的稻田离排灌河200多米,收入却大幅下降,原因是没有灌溉沟渠、抽水成本过高。
对此,曾多次下乡指导抗旱的荆州市水产局副局长赵恒彦深有感触:“我们调查发现,今年的旱情呈现"江河断流、沟渠干涸、鱼池见底"的特点,而相对老化的设施,几乎没有引水、蓄水功能。”
另外,大量鱼塘鱼池的深度不够,分割承包又导致面积偏小。“我省大部分鱼塘鱼池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建设的,多年来没有得到改造,许多鱼池淤塞严重,池埂垮塌,蓄水不深。许多地方渔业基地的道路没有纳入"村村通"工程,进排水渠道也是多年缺乏改造,淤塞、污染严重。”省水产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说,“鱼塘鱼池深度不够,蓄水较浅,养殖容积有限,遇旱便干涸,遇涝便漫堤;而沉积的淤泥容易大量滋长病菌,导致爆发性鱼病”。
亮点
规模效应提高抗灾能力
今年的大灾中,一些成功的水产养殖户避灾案例证明,只要补足缺陷,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就能从容应对。
监利县汴河镇何庙村养殖户陈新华的鱼池面积20亩,是经过去年改造后的精养化鱼池。去年他以养殖河蟹为主,今年主养鳜鱼,受干旱影响,鱼苗损失近万元。旱情缓解后,他补投鳜鱼苗1500尾,又购买了鲮鱼、火片鱼种100公斤,预计年底可收入5.5万元,纯收入3万元左右。
公安县章庄铺镇牛浪湖花白链农民专业合作社,更成为成功避灾的样本。据介绍,该合作社有成员158户,在今年的旱涝灾害中均未遭受“重伤”。当干旱形势趋紧、一些取水条件较差的鱼池首先出现水位大幅降低时,社员们便将这些鱼池中的鱼苗捞起,放入其他取水条件较好的鱼池中网箱寄养,这样,各鱼池之间相互调剂,最大限度实现了水资源共享。同时,合作社聘请水产专家授课,传授鱼病防治、生态渔业养殖技术,防止因水位降低而出现爆发性鱼病。其规模效应和抗风险、抗灾害能力,十分明显。
省水产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要加强渔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大力扶持一批有代表性的渔民专业合作社;同时要采取措施建立起全省或区域性同类专业组织的协作关系,以扩大影响,加大同类产品供应保障力度,使各组织敢于闯市场、敢于竞争、敢于签订大额供货合同等。
思考
警机制建设迫在眉睫
水产业避灾,并不仅仅只有“水”的问题。“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分户承包的形式固然有利于提高渔民的生产积极性,却也导致单个散户缺乏互助、抗灾害能力弱的问题。
省水产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坦言,我省水产养殖户纳入产业一体化经营的比率较低,特别是纳入渔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渔户只有三成,组织化程度较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偏弱。
灾害预警能力不够,也是我省水产业的短板。据了解,我省除2002年建设的省级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外,各市州县都没有水产品质量检测部门。2005年以来,全省利用农业部专项资金建设了40多家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但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加上人员编制和运转经费缺乏,导致全省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对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叶雄平教授指出,渔业的灾害预警机制建设非常重要,包括爆发性鱼病应对、水环境防控、水产品价格预警等多个方面,“只有早知道、早预防,才是减少损失的最好策略。”
此外,由于过去急功近利的发展,如在湖中大量围网养殖、改湖为塘,养殖结构不够优化,使得水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生态链十分脆弱。
展望
水产强省蓝图初步绘就
事实上,自去年起,省水产局便开始大力推进标准化精养鱼池改造工程。今年的大旱,正好验证了标准化精养鱼池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该局资料显示,全省500万亩精养鱼池,已成为我省水产业发展的主阵地,虽然面积只占我省养殖水面的一半,产量却占全省养殖总产量的七成。
据介绍,从去年起,全省5年内将投入40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改造老化低产鱼池200万亩,带动全省500万亩精养鱼池增产,到2015年,实现渔业增产100万吨,新增产值150亿元以上。
在生态修复方面,省水产局制定了《湖北省2011—2015年湖泊生态修复规划方案》,将洪湖、梁子湖等32个湖泊定为主要的生态修复湖泊,将监利、石首两个国家级原种场纳入重点修复区域。生态修复以鱼类资源增殖放流、底播或移植水生植被、贝类等底栖生物移植、人工鱼巢四种方式开展。农业部对此也高度重视,决定在中部五省的“一江五湖”统一实施长江中下游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该项行动已于今年7月12日拉开序幕,农业部和我省以洪湖作为湖北主会场,在省内19个湖泊同步开展了鱼苗增殖放流、水草种植、底播贝类等资源修复活动。
大考之后的湖北水产业,正从水产大省向水产强省转变的道路上迈进。新的希望,正在“千湖之省”孕育。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