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记者致电我市海洋部门时,有关人员正在进行临时会议。据介绍,7月26日,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监测发现赤潮,面积约25平方公里,主要位于厦门同安湾顶琼头以及鳄鱼屿以南海域,赤潮藻类为中肋骨条藻、血红哈卡藻。
7月28日,赤潮面积扩大到约105平方公里,其中厦门同安湾海域扩大到约60平方公里,厦门西海域出现约25平方公里,东部海域出现约20平方公里。赤潮藻类增加了角毛藻。7月30日,赤潮面积减少到20平方公里,其中厦门同安湾15平方公里,西海域减少到5平方公里,东部海域赤潮消失。根据昨晚海洋部门透露的最新统计数据,目前我市赤潮总面积仅剩6至7平方公里。
一般5月发生 今年特别晚
据介绍,厦门海域的赤潮一般发生在4月至10月的高温期,以往厦门首次赤潮一般发生在5月份,今年特别晚,发生在7月底。
与以往赤潮的另外一个不同点是,以前发生在我市的大都是单藻类赤潮,而这次是多藻类。市海洋与渔业局环境资源保护处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发现的三种赤潮藻类为厦门海域常见的浮游植物。厦门海域为富营养化海域,当气候、环境条件适宜时,浮游植物容易爆发性增长,形成赤潮。春、夏季是厦门海域赤潮容易发生的季节,7月25日开始,受“洛坦”台风影响,厦门的气压明显下降,以东南风为主,风力2-4级且较稳定,气温逐步升高,导致赤潮发生。
让人松一口气的是,导致此次赤潮的藻类都是无毒的,不会对厦门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太大影响。
不会污染水生动植物
尽管影响范围广阔,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我市水产品目前并没有因为这次赤潮受到污染。
“由于这些藻类是无毒藻类,不会污染水生动植物。”海洋部门说,赤潮出现萌芽时,各相关单位便开始对赤潮的影响进行全程监控,在此期间,工作人员还采集不同海区的贝类用以污染检测,从而实现对相关水产品安全情况的实时跟踪。
目前,我市海洋及环保专家正在就赤潮发生的原因进行会商,进一步分析赤潮发展的趋势,包括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在密切监控的同时,专家还将对赤潮的藻种进行分析,对于新出现的藻种进行毒性试验。
还可能持续2至3天
至于此次赤潮还将持续多长时间,专家说,现在还不好做精确判断,“这主要取决于未来的天气情况。”“根据气象预报,未来几天将持续高温,风力较小,厦门海域的赤潮还可能持续2至3天。”
专家告诉记者,从某种程度上说,赤潮也是大海自我调节的一个手段,“因此面对赤潮的来临,人们大可不必惊慌,不过即便如此,人们保护海洋的意识还是时刻不能丢弃。”
小贴士
一般说来,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及一段时间内的水体变色现象。
温馨提醒
近期最好别海泳
专家提醒,虽然无毒,赤潮海域海水中还是有许多杂质,近期最好不要到海中游泳,以免引起皮肤不适,位于赤潮发生区的育苗场和养殖场也应尽量回避“赤潮水”,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水产品安全。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