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近日,由集美大学承担的“鳗鱼药残留控制技术与环保高效配合饲料技术”国家级科研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示范养殖约1.8万亩,平均每亩增产鳗鱼100公斤,同时每公斤鳗鱼节约成本3元,累计为农民增收节支2.03亿元。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鳗鱼出口国,人工养殖鳗鱼已有30多年的历史。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科研团队发挥传统学科的优势,走遍福建、广东等主产区,把研究做到鳗鱼池塘边,把技术送到农民手里,为他们带来致富的喜悦。
把科技送到鱼塘边——让农民富起来
“要不是集美大学的教授教我,我怎么也摸不出这门道。”福建龙岩的养殖户林传灿告诉记者,两年前,他养殖的鳗鱼得了一种怪病,开始是鱼的鳃部溃烂,接下来就是鱼的大面积死亡。林传灿束手无策,情急之下,他找到集大教授开出了药方,才控制了病情。
在历时4年的研究中,科研团队中的20多名教师、30多名研究生,跑遍福建的各个主要养殖县,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9个、示范点29个、生产线4条;示范养殖面积约1.8万亩,使数以千计像林传灿这样的养殖户受益。
一顶草帽,一双凉鞋,一个笔记本,这是师生们在鱼塘边的典型装束。指导养殖户如何搭塑料棚、如何用热棒,长年累月监测水池数据,辛劳写在大家晒黑的脸上。为了了解幼鱼的食物特性,他们到臭水沟里捞过红虫;为了找到鳗鱼病害的根源,他们到农户家里大量收集死鱼。
项目首席专家关瑞章介绍说,鳗鱼养殖技术性很强,对水、鱼种、饲料都有很高的要求,另外病害的防治也是关键,如果没有掌握好,整个鱼塘的鱼有可能一夜死光。他说:“我们不能让农民做赔本的买卖,农户没钱赚,这个产业就做不强。”据统计,4年来,科研团队在福建、广东和江西等主产区举办培训班36次,培训技术人员1015名,发放各类技术手册14000余本。
这几年,这项产业让福建及周边几省鳗鱼养殖户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一些农民靠此买车买房。“能亲眼见证一个又一个养殖户富起来,我的心里甜甜的。”关瑞章说。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