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2011年上半年继续组织全省11个市、71个县(市、区)展开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工作,共设立监测点369个,监测水产养殖品种22个;测报面积为池塘/围塘66012.8亩,水库6361亩,滩涂5130亩,海水网箱348039m3,淡水网箱29604m2,流水养殖113000m2,温室94586m2。今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测报点做了相应的调整,虽然减少了6个监测品种,但基本能保证一个县每个监测品种每种养殖模式建立3个测报点,同一监测品种每种养殖模式覆盖9个以上点,使监测到的情况能全面反映全省病害发生情况。现将上半年水产养殖病害情况分析如下:
1、病害种类比去年同期略有增加
22个监测的品种中除美国红鱼、青虾未监测到病害外,其余20个品种共监测到各类病害59种,比去年同期增加4种,其中病毒性疾病4种、细菌性疾病19种、真菌性疾病2种、寄生虫性疾病11种,其它病害17种、不明病因6种。病害种类以生物源性疾病(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性)为主,其中又以细菌性疾病为重,与历年的监测结果相同。
与去年同期相比,淡水鱼类的赤皮病、烂鳃病、水霉病、出血性败血症、海水鱼类的环境致病、鳖的溃疡综合症等发病仍然较为严重;鱼类烂尾病、甲壳类固着性纤毛虫病等去年发病较为严重,今年有所下降;今年新监测到鱼类的竖鳞病、鱼鲺病、甲壳类的白尾病、水肿病、三角帆蚌的外套膜溃烂等病害,其中某区罗氏沼虾白尾病发病面积达800~900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左右。
表1 水产养殖发病种类、病害属性综合分析(单位:种)
2、发病情况总体较去年同期严重
2011年上半年总体发病情况比去年同期严重,平均发病率9.02%、平均死亡率0.22 %,均比2010年同期的6.09%、0.10% 有所增加。月平均经济损失113.4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0.14%。
上半年发病情况总体上呈现逐月增加趋势,平均发病率5、6月份较为严重;同样,死亡率也为5、6月份最高,主要与随着气温升高,病原生物大量增殖以及残饵和排泄物增多等因素有关。从养殖模式上来看,水库、池塘/围塘、海水网箱的平均发病率较高,分别为81.24%、71.58%、38.91%;海水网箱、淡水网箱、池塘/围塘的平均死亡率较高,分别为1.71%、1.44%、1.40%。从监测品种上来看,平均发病率较高的有:草鱼(50.88%)、鲢鱼(38.54%)、大黄鱼(35.20%)、鲫鱼(15.33%);平均死亡率较高的有斑点叉尾鮰(1.44%)、七星鲈鱼(1.02%)、大黄鱼(0.70%)。与去年同期相比,除了锯缘青蟹、鳖、泥蚶外,其余17个发病品种的发病程度均有所增加。
图1 上半年水产养殖月平均发病率比较图(%)
图2 上半年水产养殖月平均死亡率比较图(%)
表2 各监测品种月平均发病率、死亡率同期比较表(种)
备注:“+”表示比去年同期增加;“-”表示比去年同期减少;“△”表示去年同期未发病而今年发病
3、气候环境因素对水产养殖的危害较大
上半年不良天气较多,导致养殖生物因环境不适引起的其他类病害数量增多。今年冬天天气较往年同期寒冷,水温偏低,一些养殖品种如草鱼、鲢鱼、大黄鱼、七星鲈鱼、青蟹等由于环境不适致病、冻伤死亡的现象严重,各监测点直接经济损失400余万,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5月份我省近海海域发生赤潮,对这些地区养殖的海水鱼类、贝类生长等造成一定的影响;6月上旬省内大部分地区连续降雨,暴雨引发洪水灾害,造成一些养殖池塘堤埂坍塌或大面积过水,鱼虾蟹逃逸,持续暴雨又使水质环境发生剧变,一些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水生动物如南美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出现发病现象,某监测点梭子蟹苗种放养后死亡率达50%。
4、下半年发病情况预测
下半年是很多养殖对象生长的重要阶段,但同时也是病原体繁殖旺盛的时间。7-9月份是水产养殖病害的高发阶段,高温、雷阵雨、台风等一系列特殊、恶劣天气的影响,极有可能发生较为严重的病害;入秋后昼夜温差较大,养殖动物易产生应激反应引起发病,各养殖户要继续提高警惕,加强养殖生产管理。
下半年海水鱼类可能发生弧菌病、寄生虫病,淡水鱼类可能发生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南美白对虾在遇到天气突变时极易爆发病毒性疾病,青蟹和梭子蟹可能发生黄水病和固着类纤毛虫病,鳖仍将以腐皮病、溃疡综合症等细菌性疾病为主。
在养殖过程中要采取健康养殖技术、提高科学防病意识,认真做好养殖过程的管理工作,尤其要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是在特殊、恶劣天气期间,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做好病害的预防工作。海水养殖还要特别注意外海的水质状况,避免赤潮水的纳入。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