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旱涝灾情,曾让洪湖、石首等地的生态环境遭受重创。洪湖不见浪打浪,千艘船屋趴江底。
石首江豚差点没水喝,
"国宝
"欲哭无泪……
如今,罕见的灾情已过去,这些灾区的生态环境是否恢复?前日,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洪湖重现"浪打浪"
水位24.5米,生态修复最快5年 今年春季和夏初,一场大旱导致洪湖水域面积大幅
"缩水
",湖区生物几遭灭顶之灾。昨日,记者从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目前,洪湖水位恢复到24.5米,但彻底恢复洪湖生态还需5至10年的时间。
今年5月,曾派记者前往洪湖干旱灾区探访。洪湖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曾晓东介绍,干旱造成洪湖湿地46.5万亩水域干涸裸露,水生动物天然产卵场遭到毁灭性破坏,植被覆盖率损失40%以上,水生植物损失80%以上,天然鱼类损失95%以上。
"当时,湖底的淤泥裸露在外,大量的鱼虾暴晒死亡。湖区附近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不得不停工,车间内空无一人。
" 曾晓东还告诉记者,大部分水生植物、鱼类和鸟类都集中在湖岸线一带,湖边湿地是它们繁衍生息的天堂。但湖水干涸后,很多水生生物都会死亡,直接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
曾晓东表示,洪湖的生态恢复需要5到10年。作出这一判断,依据的是什么标准?他解释,这是基于2004年到2009年洪湖生态的恢复经验所作出的判断。
2004年以前,由于围网捕鱼等因素影响,洪湖生态受损严重,水草覆盖率为40%,荷花零星分布,武汉大学的鸟类专家只观测到2000只左右的鸟类。2005年,在国家和省里的支持下,洪湖进行整治,生态大为改观,2009年生态基本恢复。
"我们用了5年时间,洪湖的生态才基本恢复。可是,去年洪灾、今年旱灾,两灾叠加,致使洪湖生态比2004年还差,所以说恢复需要10年。根据上次恢复的经验推测,通过人工手段和加大投入,也许可以加快到5年。
"曾晓东说。
洪湖可见"鱼满仓"
修复渔业,已三次增殖放流 为降低旱灾带来的损失,恢复洪湖水域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截至7月12日,洪湖湿地已经进行3次鱼类资源增殖放流。
12日,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举行规模最大的增殖放流活动,一次性投放河蟹幼苗2400万尾。这批河蟹幼苗是专家在江苏东海边进行定点人工繁殖的,刚好在洪湖水涨起来以后,能满足投放需求。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晏儒洲介绍说,今年的投放数量达往年的3倍,往年投放一般在800万尾左右,今年一次性投放就达2400万尾,是投放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
据了解,今年洪湖地区遭遇了70年一遇的大旱,洪湖近40万亩水面彻底干涸。大湖水产养殖受到严重损失,洪湖湿地生态也遭到破坏。
洪湖水位上涨后,相关部门已分别在6月16日、6月22日和7月12日进行了三次鱼类资源增殖放流。同时,还制定了5年期洪湖水域生态修复工程规划,将鱼类资源增殖放流、移植水生植被、贝类等底栖生物移植、人工鱼巢建设作为生态修复方式。通过人工与自然的方式相结合,缩减洪湖生态修复时间。
石首国宝现"欢颜"
32头江豚畅游长江故道 今年5月,湖北长江天鹅洲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遭遇大旱,长江故道水位降低,致使保护区内江豚生存受到威胁。昨日,记者从该保护区获悉,目前环境已经基本恢复,32头江豚健康状况良好。
同时,据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长江水质的变化、工业污染、电打鱼等活动也影响着江豚的生存环境。针对这种情况,保护区工作人员采取了人工繁殖,扩大种群数量的方式,以增加江豚的繁殖总量。此外,为了监控江豚的位置和健康,每个江豚身上还装上了芯片,并且每两年还会检查它们的健康状况。
据了解,长江江豚和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淡水鲸类动物,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随着长江生存环境的恶化,白鳍豚早在几年前就已消失在人类的视线中,江豚的数量也持续减少。目前估计江豚种群数量仅有1000余头,比大熊猫还珍贵。(记者 余柳 实习生 梅衍)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