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加快渔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围绕刺参、对虾养殖开展池塘的标准化改造。胶南瑞滋—西海岸刺参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区、即墨海珍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即墨金口中国对虾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区、城阳河套卤水虾养殖示范园区已基本形成规模,共开发改造标准化池塘6700亩。全市海参产业蓬勃发展,成为青岛市现代渔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海参育苗、保苗场近2000家、养殖面积达5.7万亩,产值20亿元。整个海参产业链条年可实现综合产值60亿元,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全省的三分之一。目前,青岛市正在成为我国沿海优质刺参苗种的供应基地和优质商品海参的供货基地。
二是推进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市相继建成中国对虾、刺参、鲍鱼、扇贝、鲆鲽鱼等7处国家级和 9处省级水产良种场。大力推广以“十大良种”为主的水产养殖优良品种,在青岛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的带动下,成功实施了“黄海一号”和“黄海二号”中国对虾、崂山仙胎鱼、斑点鳟鲑、六线鱼、单体牡蛎、优质刺参苗种的选育、繁育,为全市水产健康养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加大渔业科技推广力度。大力推行以“十大养殖技术”为主的水产健康养殖先进技术,在陆基工厂、池塘养殖、浅海养殖领域推广生物过滤循环水、池塘底质改良、虾夷扇贝底播增养殖等先进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先进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深入开展渔业科技入户活动,充分发挥我市渔业科技优势,成立10名专家顾问、100名科技指导员、100个科技示范户组成的科技指导队伍,相继举办了渔民实用技术等各类培训,开展了“渔业规范用药指导周”和 “渔业科技服务百日行动”等科技服务活动,共授课200余节,发放技术资料1000多册,培训渔民600多人(次),有效提高了渔民科技水平。建设远程会诊站点20个,形成较为完善的青岛市水产养殖疾病远程会诊网络,防病治病能力明显提高。推进了市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中心和8区(市)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开展了水产苗种生产及经营过程中的苗种检验检疫工作,确保了养殖用苗种的质量安全。
四是大力发展资源增殖业。以组织实施市人大《关于加强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的议案》(7号议案)为契机,大力推进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今年以来,全市5个鱼礁公司已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投放礁体8.7万空方。继续实施渔业资源修复工程,调整放流品种,加大对虾、梭子蟹、牙鲆、梭鱼等优势品种放流力度,进一步扩大增殖放流规模。全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计划投入资金1500万元,上半年完成放流8亿单位。其中增殖放流社会认购资金及苗种达到80万元,比去年翻一番多, 实现了放流规模、放流品种、投入资金三个突破。
五是加快发展远洋渔业和水产加工业。加快海洋捕捞业“走出去”步伐。起草了《青岛市关于加快发展远洋渔业的实施意见》,编制了《青岛市远洋渔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远洋渔业发展中来。上半年,全市已有450马力以上渔船32条,实现产量4400多吨;进一步加强现代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提高水产精深加工水平。上半年,全市240多家水产品加工及出口企业出口水产品24万吨,实现创汇8亿美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0%。
六是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各区、市签订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书,明确了职责。组织开展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查活动,切实加强对育苗养殖过程和渔用投入品的监管。上半年,全市共抽检养殖水产品123批次,样品合格率99.2%,抽检海参、对虾、梭子蟹苗种64批次,样品合格率为90.6%。
七是强化渔业行政管理。开展2011年全市伏季休渔管理工作,实行海陆联合检查模式,着重落实好以大马力渔船监控、重点渔港码头监管,保障了伏季休渔工作有序有效开展。严格涉外渔船管控,加强涉外渔船监管,避免渔船违规引发涉外渔业事件发生。加强渔船年审工作,进一步规范捕捞许可管理,上半年共年审渔船4805艘,年审率达100%。渔船年审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八是实施平安渔业工程。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渔业电台岸台、渔船卫星通信(150马力)、CDMA的招标准备工作,为小马力海洋捕捞渔船配备CDMA手机,提高了渔船安全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和安全救助保障能力。加强渔业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了市、区(市)、渔业镇(街)、渔村(社区)四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实现了上下联系畅通、层层监管到位。认真开展了“渔业安全生产月”活动,举办了生产安全事故警示教育大型展览,实施了海上应急救援演练,进行了渔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深化年”活动,开展了以“渔船预防碰撞专项整治”、“深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保持了全市渔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