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地位明显提升
2010年,全区水产品产量达275.51万吨,排全国第8位,比2005年增长21.29%(2005年数据按可比口径调整后推算,下同),年均增长4.25%,其中,对虾16.55万吨、近江牡蛎39.92万吨、罗非鱼21.44万吨、龟鳖1.65万吨。全区人均占有水产品53.9公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0公斤,列全国第9位。对虾和罗非鱼产量分别排全国第2位和第3位。
2010年,全区渔业经济总产值354.33亿元,比2005年增长96.44%,年均增长19.29%。水产品总产值257.76亿元,比2005年增长73.19%,年均增长14.64%。其中,罗非鱼21.00亿元,对虾36.39亿元, 龟鳖45.00亿元、近江牡蛎25.95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占全区大农业比重9.11%,比2005年增加1.11个百分点,总产值排全国第10位。
二、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业布局更加优化
2010年,全区渔业第二、三产业产值分别达45.62亿元和50.95亿元,是2005年的5.79倍和2.15倍,年均增长95.93%和23.03%,远远快于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全区有水产品加工企业21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1家,年加工能力达36.67万吨。有15家水产品加工企业通过HACCP体系国际认证、10家获得出口欧盟注册、5家通过ISO系列认证,2010年,全区水产品出口量6.9万吨,出口值2.4亿美元。
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2010年,全区养殖业产量达197.11万吨,占全区水产品总量71.55%,捕捞与养殖的产量比例由2005年的1:2转变为1:2.5。
三、特色养殖蓬勃发展,助农增收效果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区渔业特色养殖蓬勃发展,全区渔业十大特色品种罗非鱼、对虾、黄沙鳖、龟类、禾花鱼、塘角鱼、草鱼、鳙鱼、近江牡蛎、文蛤产值占渔业产值58.8%,助农增收效果显著,2010年,全区渔民人均收入达到12713元,比2005年增长55.61%。
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发展条件不断巩固
全区建设了罗非鱼、南美白对虾、斑点叉尾鮰、近江牡蛎、四大家鱼、马氏珠母贝等一批主要养殖品种的原良种场,以及水产引育种中心和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了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28个、疫病测报点205个。现有渔港21个,重点渔港14个(中心渔港5个、一级渔港5个、二级渔港3个、内陆重点渔港1个)。
五、科技兴渔全面实施,支撑能力持续增强
积极创建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渔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一是加强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的建设,组建了广西水产引育种中心、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罗非鱼试验站和贝类试验站,建成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全区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渔业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区渔业系统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三是启动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为科技推广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塘、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创立了新机制。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我区渔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六、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依法管理日益强化
一是全区初步建立起以广西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柳州市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钦州市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为骨干的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二是继续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有效保护了近海渔业资源,控制了近海捕捞强度。启动了人工鱼礁建设规划,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力度不断加大,取得明显效果。三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全区已建成自治区级渔业自然保护区4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2个。四是实施养殖使用证制度,规范了养殖生产行为。五是加强渔政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渔业行政执法能力。五是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意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确保渔业生产经营活动依法有序开展。
七、质量安全稳步提高,渔业产业健康发展
全区初步建立起以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宁)、广西渔业病害防治环境监测和质量检验中心为骨干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及病害检验监测体系。已挂牌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5个,总面积10万多亩,辐射带动健康养殖面积达30万亩。共发布实施地方渔业标准76项,认定无公害水产品产地166处,认证无公害产品252个。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