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6月28日下午,记者从黄海水产研究所获悉,该所近日成立了水产成果转化联盟,将几家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在一起,根据市场需求搞科研,有望使海洋水产科技成果转化率从40% 提高到100%,其中该所最近刚刚研制成功的中草药治疗小瓜虫病的成果,就能通过远程诊断中心为千里之外的盟友提供帮助,这个联盟就是用这种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合作。据了解,对于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本市产学研各界都有很深的感触,中国海洋大学退休教授陈德昌更是在退休后,当起了成果转化的“红娘”,为科研单位和企业牵线搭桥。专家建议,青岛建设“蓝色硅谷”应在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上寻求破题。
突破
水产界联盟破题成果转化
本市拥有大量的海洋科研资源,但很多科研成果找不到下家,或只能到外地寻求落地,不禁让人心痛,也是本市“蓝色硅谷”建设要面临的一大问题。不过近日有好消息传来,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联盟在青岛正悄然形成。6月28日下午,记者从黄海水产研究所获悉,该所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和水产企业,共同成立了水产种苗行业战略联盟,为水产种苗成果转化寻求破题。
“去年10月已经备案,下一步推广到全国去,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还是在以青岛为中心努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曲克明说,“十一五”末,国家科技部等6个部委倡导产学研走大联合、大协作、大开发的路子,号召成立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当时好多行业特别是技术比较密集的行业已经有相关的联盟,如汽车等,水产种苗行业类似的行业发展比较晚,这次的行业联盟在全国也是最先的。”曲克明说。
曲克明介绍,该联盟的侧重点在科研和成果转化上,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把现有的科研资源整合起来,强强联合,然后对于联盟内部盟友碰到的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它同时针对水产行业波动比较大的特点,规划各个时期发展,对于盟友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如果科项目经费紧张了,各企业可筹资支持,而科研单位现有的成果也可以用来解决企业的难题。”
成果
已开始选育海参新品种
曲克明对于这个联盟的前景十分看好 。“以前水产种苗行业的成果转化率在 40%左右,但这个联盟有望达到100% 的转化率。”曲克明说,由于联盟是针对行业内长期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攻关,是有针对性的科研,因此研究成果转化问题应该不存在。该联盟直接面向产业一线,问题来自行业,针对性非常强,科研影响也很深远。
据了解,该联盟已经开始运作,有了一些成果,如该联盟正在促成盟友之间的海参种苗的选育和养殖科研。而负责这项工作的,就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成果转化处处长王印庚,“我们有国内第一个海参种质库,是我们花6年的时间建立起来的,把各地不同地理环境和形状的种群收集起来,形成一个选育种的基础材料 。这些都可以为联盟的合作服务 。”王印庚介绍,目前海参养殖种苗退化现象比较严重,这给很多养殖户带来困扰;他们通过研究,对于多刺、耐高温、速生等品系的海参优良性状进行选育,改变这些问题。
对于该联盟,王印庚说科研成果转化要跟着市场走。“我们所每年只是鱼类都会研发一两个新品种,适应市场的需求。”他以水产行业发展为例,说过去生活条件差 ,市民想吃海参不现实,因此科研也不会将重点放在这上面;现在随着社会发展,越高端的水产品越有市场,所以现在就开始研发海参、石斑鱼等品种。“现在我们鲆鲽类的海产品有十多种。”
探访
远程诊断千里外给鱼看病
对于这个联盟的盟友到底能享受到什么服务,曲克明列举了很多项,而其中由王印庚负责的水产疾病远程诊断中心就是其中一项。6月28日下午,王印庚带着记者来到这个实验室参观。“这个实验室中有一个巨大的水产病原库,所有的病原都被保存在零下80摄氏度左右的环境中。”他打开来给记者看,一个个小试剂管中就是一个个病原标本。
该中心最吸引人的是一个超大的屏幕,“通过这个屏幕就能看到千里之外的盟友,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碰到的问题展示给我们,如果鱼得了什么病,我们给出意见。”他介绍,对方安装一个摄像头,视频信息就会传递过来,在黄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就可以现场给出答案了。该诊断室还有一个多镜头的显微镜,科研满足三位科学家同时观测一个标本的操作。
“我们最近研发了中草药,治疗小瓜虫病等鱼类疾病非常有用,以前这类疾病都没有解决办法,现在这些也可以在联盟内信息共享。”王印庚说。
就在记者参观的时候,从威海来了三位咨询者 ,他们带着生病的鱼的样本和水体的样本让王印庚诊断。“他们如果安装了远程诊断的设备,就不用大老远跑了。青岛最近要装40个这样的远程点,到时候他们在家就可以得到我们的诊断了。”王印庚说。
成果难转化,退休教授当起科研“媒婆”
陈德昌教授也十分关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我之前在搞科研时也碰到过科研转化的问题,所以现在最感同身受。”据了解,陈德昌是中国海洋大学化工学院原教研室主任、教授,曾搞过无机化工和海水资源化学综合利用等研究 ,“刚开始是计划经济时代,当时的科研成果转化不麻烦,现在倒很不好弄。”因此在退休后,有更多资源和空闲时间的他开始做起了“红娘”。
在陈德昌看来,当前的问题存在于研产脱离。他说,学校、科学研究等部门存在管理的问题,他们资料收集不少、信息知道不少,但实验室离产业有一段距离。“大学的老师是应该先搞一个高新科技的头,后边就要有一个企业接上。但产业化要求科研成果转化的条件很成熟,中间尝试的这个过程,钱就没人出了。”他说,即使是成熟的成果转化也有问题,“如果说科研单位的项目确实市场前景很好 ,也有投资方愿意来投资,并经过了论证,投资就投产业化了,从"公斤级"到"吨级"的过程比较难,学校就没有能力、设备、资金做这么大的项目,企业一般也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如何让情投意合的双方走到一起呢?一方是有科研成果的科研单位,一方是急需相关技术成果的企业,陈德昌将其比作“找对象”,而他当仁不让地当起了“红娘”。“我退休了,我的学生朋友有很多的资源,山西、平度、杭州到处都有,他们都有资金,想要新的技术;又有一部分人有相关技术,我就给撮合一下。”
对于“海洋硅谷”的建设,陈德昌认为,首先要了解区域内的科研院所 、大专院校在蓝色经济方面搞什么项目,前期科研以基金的形式推动,要了解这些项目的前景和前途、应用价值,有针对性地引导解决现实问题的项目,如海水淡化,然后再来调查这些项目搞到什么程度了,小试、中试、还是产业化。企业也要做前期的考察,舍得花一定的资金做前期选则。
在“硅谷”大力扶持本土科研成果
提起海洋科技成果难转化 ,既是技术出身又在运营生物科技公司的刘万顺教授深有感触。刘教授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所创办的博益特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目前正经营海洋生物医疗产品。刘教授拿自己的公司向记者举例,他所在公司研制的功能性壳聚糖止血修复材料属于国际领先水平,科研成果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很兴奋,但是审批的过程非常漫长。由于国内对于海洋生物医药材料的研究并不深入,没有之前定下的标准可参考,就连国际上关于这方面的标准也是空白,新事物要经过审批并最终投产要经过一环环检验、临床评价、国家专家评审团的评审……往往需要四五年的时间。自己的企业即将搬进“蓝色硅谷”,刘教授很欣慰,“我觉得蓝色硅谷设立非常有必要,青岛的技术底子硬,加上好的政策肯定会在蓝色之路处于领先地位。”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教授仲维仁从上世纪60年代初一毕业就开始从事海洋水产研究 ,关于“蓝色硅谷”和科技成果转化 ,他既欣喜又担心 。“前段时间浙江省高新技术处等好几个部门分头到全世界去招商,我在瑞士的苏黎世遇见了他们,他们一是招海洋高端人才,二是招海洋方面先进项目。他们给出的筹码很诱人 ,只要海洋高级人才带着项目来,浙江省免费提供土地、厂房,资金也提供一半。虽然浙江省海洋研究基础不如咱青岛,但是他们的世界眼光,他们对于海洋经济的扶持力度使他们近几年发展很快。我在青岛工作这40年来遇见很多科研人员,他们手里不是没有好项目,很多项目已经外流了,因为南方给出的政策更宽松。”
仲教授表示,现在青岛要建立“蓝色硅谷”,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希望政府一方面能真正树立国际眼光,从全世界引进高新海洋科技人才和项目。另一方面在硅谷区域内大力扶持本土科研成果,给技术人员一个踏实、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相比“蓝色硅谷”外更优惠的经营环境。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