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WWF建议继续将长江中下游的环境需求纳入三峡工程的调度目标
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三峡工程将首度开展四大家鱼的生态调度试验,迈出了推动修复长江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一步。
为满足长江中下游四大家鱼繁殖需求,三峡水库将从6月16日开始的4-6天内增加下泄流量,通过模拟自然洪峰的环境流向长江中下游的鱼苗释放产卵信号。
据悉,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通知要求三峡公司从16日开始,逐步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每日日均出库流量增加2000立方米每秒左右,维持荆江河段水位持续上涨。其后将根据实时水雨情及其预报确定下泄流量,逐步将库水位下降到汛限水位。
“我们非常高兴看到三峡水库开始为四大家鱼开展生态调度。这说明相关部门重视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影响,并有决心缓解这些影响。”WWF(中国)项目实施总监朱春全博士表示:“WWF希望通过与包括政府部门和三峡集团在内的各方合作,将长江中下游的环境需求纳入三峡工程的调度目标,从而满足坝下生态、经济、社会的多种需求。”
据悉,此次调度主要是为了满足长江中下游四大家鱼繁殖的生态需求。“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离不开特定的水文条件,比如18度以上的水温,一定时期的涨水过程,一定的水流流速等。”长江渔业资源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依民说:“每年的4月底到7月初是长江家鱼的产卵期,而三峡水库4-5月正处于低水位运行,改变了四大家鱼产卵场的水文、水力条件,从而对四大家鱼的繁殖带来了不利影响。”
中国60%的淡水鱼产自长江流域,其中长江干流是以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为代表的四大家鱼的主要天然原产地和栖息地。但近三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质污染,以及江湖隔绝、围湖造田、河道整治、截弯取直、水利工程等因素影响,长江流域渔业资源持续快速衰退,四大家鱼产卵规模相对20世纪60年代缩减90%以上。
中国水科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多年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蓄水之后所带来的水文情势变化,导致长江中游宜昌至城陵矶江段四大家鱼资源量明显下降。监测表明,1997-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长江监利断面年均鱼苗径流量为25.24亿尾,三峡水库蓄水之后,这一数字明显下降,2009年仅为0.42亿尾。
为了改变这一趋势,WWF与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合作,一方面通过灌浆纳苗、增殖放流等活动增加天然鱼苗数量;一方面开展四大家鱼的环境流研究,起草生态调度方案。2011年4月底,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三峡集团公司、WWF等各方专家参与的“长江四大家鱼繁殖需求与三峡水库生态调度”研讨会上,建议三峡在每年的5月15日-6月15日期间开展生态调度,并针对生态调度效果开展相关监测工作,动态优化水库调度,力争在5到10年内逐步恢复长江四大家鱼渔业资源。
“此次三峡四大家鱼生态调度的尝试只是一个开端,WWF希望能在这次试验的基础上监测并收集相关数据,为今后生态调度方案的改进和完善奠定基础。WWF也建议进一步研究中下游两湖湿地、重要迁徙水鸟等的环境流需求,并将这些需求纳入生态调度的综合考量之中。”朱春全说。
他表示,除了长江中下游的环境流需求之外,WWF还将关注上游梯级水库的影响,推动其考虑生态需求的联合调度,从而推动整个流域层面水利设施的可持续调度。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