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做好春夏季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工作,使渔业生产能够顺利开展,是每年水产养殖户首先考虑的大事之一。现在是春夏交替时期,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鱼类摄食强度大,新陈代谢旺盛,水体中有机物质增多,发酵分解速度加快,致使水质发生重大变化。水体中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大量繁衍,感染侵袭鱼体,造成病害的大量发生。这个季节鱼病防治的主要原则是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基本方法是生态预防与药物防治相结合,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水质调节
(1)换水与施肥:确定外来水源水质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定期换水。对于水质较清、水位较低、有青苔出现的鱼池,在加高水位的同时,可以适当施肥,使池水保持黄绿色或黄褐色,水的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施肥时要少而勤,做到“三不施”,即水色浓不施,阴雨天不施,中午和晚上不施。总之应保持池水相对稳定,以防水质变坏及病原体交叉感染。
(2)使用微生态制剂:定期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保持益生菌的种群优势,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的含量。
正确使用增氧机
坚持“三开两不开”:三开是:晴天中午开、阴天下半夜开和次日早晨开、连续阴雨天浮头预兆前开。两不开是:天气正常时傍晚不开、阴雨天白天不开。
坚持中午开增氧机使表层溶氧丰富的水同下层缺氧的水充分混合,同时也将底层含氧少而其它有害物质多的水搅到水面,并有曝气、调节水温的作用。阴雨天浮游植物造氧能力低,白天不要开机,否则会加速浮头发生,夜里则应及时开机防止浮头。有浮头预兆或大量施肥后夜间要早开机,预防发生浮头,浮头后开机要一直开到早上日出。
灵活适量投饵
投喂应适量,因为残饵会使水质迅速恶化,病原菌大量繁殖,引发多种鱼病。鱼摄食过量,易引发肠炎。因此,投喂时应以八成饱为好,每次投喂的时间应掌握在20分钟左右,具体的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和鱼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天气晴朗多投、阴雨天少投、天气闷热、雷雨之前不投。水质肥爽正常投喂,水色淡增加投饵,水色过浓减少投饵并加注新水。
做好常见鱼病防治
(1)病毒性鱼病:淡水鱼类的病毒性鱼病主要是草鱼出血病。主要症状是病鱼鳃盖、鳍基处、口腔出血,鱼鳃出现白鳃。本病一旦发生,彻底治疗通常比较困难,故强调预防。防治方法为:①坚决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用200毫克/升生石灰消毒。②注射疫苗,进行人工免疫。6厘米以下的鱼种,腹腔注射10-2浓度疫苗0.2毫升左右;8厘米以上鱼种为0.3-0.5毫升;20厘米以上的每尾注射1毫升左右。③养殖期内每半个月全池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或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0.3毫克/升或漂白粉精0.1-0.2毫克/升。④发病后治疗,先用上述③所述方法全池遍撒后,可用中药大黄粉,按每100千克鱼体重用0.5-1.0千克计算,拌入饲料内或制成颗粒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2)细菌性鱼病:淡水鱼类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有细菌性烂鳃、细菌性肠炎、细菌性赤皮和烂尾病等。细菌性烂鳃病的主要症状是病鱼体色发黑、鳃丝尖端腐烂,常带有污泥、鳃盖内表皮充血、腐蚀,出现所谓“开天窗”症状,鳃上粘液增多;细菌性肠炎病的主要症状为病鱼肛门外突红肿,用手轻压腹部有带血的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细菌性赤皮病的主要症状为病鱼鳞片容易脱落,腹部出血并伴有体表溃疡。细菌性烂尾病的主要症状为病鱼的尾柄,躯干腐烂,发生“蛀鳍”现象。
以上是养殖鱼类在春夏季最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治疗方法如下:①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勿使鱼体受伤。②鱼种放养前可用2-5毫克/升呋喃唑酮水溶液浸洗1-2小时,或用5-8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浸洗20-30分钟。药浴时间的长短视水温和鱼体忍受力灵活掌握。③发病鱼的治疗应采用外用与内服药物结合法进行。外用药主要用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内服药可用呋喃唑酮每千克鱼体重10-20毫克,拌饵投喂,连喂3-6天,或用磺胺噻唑每千克鱼体重50-100毫克拌饵投喂,连喂6天。
(3)寄生虫病:病虫害主要有锚头鳋、鱼鲺、指环虫、复口吸虫寄生在鱼鳃或体表,严重时可以引起养殖鱼类的死亡。
治疗方法:①用生石灰清塘法,杀灭水中幼虫和带虫的鱼和蝌蚪。②发病池可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0.3-0.5毫克/升的浓度全池泼洒,每7-10天泼洒1次。
(4)鱼病治疗中的注意事项:①注意正确量鱼池面积、水深,计算鱼池水量。②泼洒药物时应掌握在晴天下午,鱼浮头时不能用药,用药时如遇阴雨天气,可用增氧机增氧1小时后泼洒。③用药时如果是水位浅水质瘦,药效作用快,可适当减少药量,避免产生药害。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