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年及以后的对虾病害防控,中国虾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何建国教授认为,将南美白对虾与其它鱼类混养的生物防控模式,或成未来对虾病害防治的主流措施。
去年上半年,华南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遭受了近二十年最严重的病害,各主要养殖区域出现大面积排塘现象。但是对于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种苗、新病毒、弧菌、孢子虫、环境等,业界众说纷纭,但始终没有明确的论断,病害的阴霾一直挥之不去。
新一轮的养殖又将开始,养殖户投苗的心情用“提心吊胆”来形容毫不为过,如何防止病害的再次发生成为目前养虾业的最大挑战。
4月8日,在湛江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对虾产业发展论坛上,对虾病害的防控成为此次论坛的焦点之一。对于今年及以后的病害防控,中国虾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何建国教授认为,采用生物防控将南美白对虾与其它鱼类混养或是未来对虾病害防治的主流措施。
对虾病因仍未明确
去年对虾早期病害的基本症状表现为不吃饲料、空胃空肠、腮肿等。何建国讲道,去年的对虾病害基本呈现几个事实:第一,4-6月份发病排塘比较厉害;第二,与二代苗相比,进口的一代苗机率高很多,呈现死亡明显提前,速度快的特点;第三,在养殖塘特别是水较肥的虾塘,蓝藻和甲藻成为优势种,导致虾发病死亡更快。
对于去年盛行的虾病由病毒所致的说法,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杨丰研究员就其所做研究坦言,从福建养殖区域取样分析,在电镜水平下没有发现病毒颗粒。
对此,何建国认为病害跟环境包括一些可能的投入品有关,“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发现在大量死亡虾体中存在一种叫做‘螺原体’的微生物”。他提到,这种生物在1996年的时候就在美国地区养殖的斑节对虾中发现,它可以进入到细胞内破坏细胞,导致肝脏萎缩,但何建国认为这并不是主要的致病因子。
同样一直致力于病毒防控的黄海水产研究黄倢研究员在交流中谈到,他对广西北海采集的样品进行微生物分离时,分离出了两种细菌,其中一种是副溶血弧菌,“但在一般情况下,弧菌不会引起像去年那么大规模的病害。”黄倢认为,现在还没有证据证明去年的病害是一个问题造成。
对此,杨丰也予以认同。“很多病害的症状都比较类似,有的时候也很难区别,比如我们对多个养殖场检测的结果显示是白斑病引起的,但是白斑病的致死能力又很弱,与去年大面积死亡的情况不符”。
他提醒一线的养殖人员,今年的病害防治一旦发生病害要及时取样分析(用活虾采样),如果取死虾做为样品,其体内微生物可能已经大量繁殖了,对疾病鉴定会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因为,“各种藻类在生长过程中排出的毒素,也可能引起虾死亡”。
而就孢子虫引起病害的说法,何建国也做了分析,“孢子虫需要中间宿主寄生,在池塘养殖中中间宿主很难找到,这种说法很难成立。”
生物防控减少疾病传播
虽然对虾病因尚未明确,但在此次论坛上,何建国认为,对于今年及以后的虾病防控,采用生物防控将南美白对虾与其它鱼类混养或是一种有效措施,他就目前所做的实验分析道,“对虾疾病的传播途径之一是活虾摄食死虾,一尾7公分的对虾所携带的白斑综合症病毒会传染52尾,草鱼与对虾混养,可以吃掉病虾,降低传染率。”
而鱼虾混养的模式在另一方面也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李健在多营养层次养殖方面同样提到了混养的好处,“虾与鱼类摄食不同,在游动中抱食啃咬饲料,一旦饲料颗粒破碎、溶散就会造成大量饵料浪费,混养鱼类可以充分利用饵料”。
论坛上,印尼对虾产品委员会会长班邦•伟迪托先生在介绍印尼的对虾产业时也介绍了这方面的经验,他说,前几年由于IMNV(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的影响,印尼对虾产量持续下降,但最终依靠鱼虾混养的办法有效控制住了对虾病害。
另外,何建国提醒,“与对虾混养的鱼类要选择合适的品种,不能选择与对虾相互残食的,胡子鲶就是一种很好的混养鱼;另外,对于一些耐氧能力不如对虾的鱼类也可以混养少量作为池塘溶氧状况的指示生物;有些养殖户在对虾养殖中混养一些贝类,但贝类实际上起不到生物防控作用。”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渔药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