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深入推进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在全市规划建设了青岛市海珍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青岛市生态工程化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农业部认定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达到27处。加快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步伐,规划建设了10处千亩渔业养殖示范基地,带动规模化健康养殖快速发展,全市海参养殖面积4.5万亩,对虾养殖10万亩、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43万平方米,其中即墨健康养殖示范基地被农业部领导评价为全国示范标杆。加强水产品安全质量管理,建立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27处,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已达90个;获国家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有机水产品认证产品90余个,省级以上水产名牌14个,水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合格率达到99.3%,居全国22个大中城市前列。巩固传统水产品加工优势,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引导企业扩大对外贸易,2010年全市完成水产品出口创汇 14.8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10%以上,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加快人工鱼礁海洋牧场建设,投资8000余万元规划建设了大管岛海域、薛家岛石岭子礁海域等5处鱼礁区。争取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085万元,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6.5亿单位,增殖放流规模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二是大力实施“科技兴渔”。积极利用青岛海洋渔业科技优势,加快“科技兴渔”步伐,建设了国家级水产良种场9处,省级水产良种场10处,成功选育繁育大菱鲆、斑节对虾、紫扇贝、“黄海一号”中国对虾等30多个水产优良品种,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水产良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快示范推广刺参工厂化接力式养殖、杂交扇贝筏式养殖、工厂循环水养殖、网栏养虾技术等先进养殖技术,试验成功海上沉箱、海底沉袋和筏式养殖等海参养殖新模式,推广面积近1900亩。认真实施渔民科技培训计划,加快渔业科技成果向企业、渔区转化,5年来共发放水产养殖技术指导材料10万余套,举办技术培训班80多期,对6000名渔业劳动力进行实用技术集中培训,提高了渔民专业技术水平。全面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全市渔业科技示范户发展到240户,主导品种示范面积5.6万亩。继续加强养殖病害防治工作,积极开展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和诊治,加快完善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系,疫病防控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三是持续加强渔港渔船管理。渔港建设总投资2.18亿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1.17亿元,建设了3个国家中心渔港和2个国家一级渔港。在全市开展争创“全国文明渔港”活动,胶南积米崖渔港和崂山沙子口渔港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文明渔港”荣誉称号(在全省获奖的三个渔港中我市占了两个)。严格执行渔船准造、检验、登记、流转、报废和捕捞许可管理制度,年审率实现100%。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实施了市、县、镇、村四级监管,加大渔船管理力度,保证了伏季休渔稳定态势。积极贯彻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政策,全市海洋捕捞渔船船数和功率数分别从2005年的7227艘、18.6万千瓦,压减到2010年的 4996 艘、14.3 万千瓦,推进了渔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四是不断深化“平安渔业”建设。争取各级财政累计投入4700万元,建设通讯联络、抢险救生、渔船防撞、监督协管、保险互助“五大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平安渔业”建设工程。加快海上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先后为渔船配备了气胀式救生筏、气胀式救生衣、单边带电台,建设了渔业短波通信救助应急网络。为全市60马力以上渔船配备了AIS防碰撞系统装备,为40马力以上渔船配备了新型渔用对讲机,全面提高了渔业应急通信和安全救助保障水平。实施渔业安全生产协管员制度,规范渔船编队管理,全市渔业生产船舶编队达到57个,40马力以上渔船基本实现编队生产。深入开展了平安渔业“十百千”创建活动,评选出10个先进乡镇、80个先进村庄、800艘先进渔船。认真落实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渔业互助保障覆盖面,累计发放补助资金3163万元,全市捕捞渔民入保率达95%,人均投保额度20万元,渔业保险总额和捕捞渔民人均保额居全国前列,荣获“全国渔业互保特殊贡献奖”。
五是稳步提升渔政执法水平。坚持开展护渔专项执法行动,加大非法渔具监督管理,强化“三无”渔船专项整治,严查违规捕捞案件。5年来,累计开展执法巡查1190次,先后查处71起破坏海洋生态资源案件,实现办案率100%、查处率100%,维护了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秩序。深入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加大对水产养殖企业、苗种生产单位检查力度,积极参与“渔业文明执法窗口单位创建”活动,连续三年被评为“农业部渔业文明执法窗口单位”。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